讀書日
天使與橋者:七等生小說中的友誼

天使與橋者:七等生小說中的友誼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充滿熱情的經典作家七等生
如何閱讀,才能認識他筆下的「天使」與「橋者」?
這本書便是遊走書中天上人間的地圖

  科技部為推廣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鼓勵學者專家與出版事業機構合作,以科技部補助之人文及社會科學專題研究計畫重要研究成果為主要素材,創作並出版普及性叢書。為了引領讀者進入作家的心靈世界一探究竟,本叢書以深入淺出的評析來閱讀經典,將臺灣文學論述推介給大眾,並把當代文學的發展軸線及向度緩緩舒展於眼前,留下時代的見證。藉由本套叢書的出版,與社會大眾分享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

  本書作者廖淑芳希望從七等生小說作品中具豐富意涵的「天使」、「橋者」所涉及的形象書寫意涵,及其變異性為探討重心,借用宗教敘事學裡論虛構敘事中的「結尾的意義」,往往涉及啟示錄意涵;及以德希達與布朗蕭等論友誼及禮物的交換經濟學層面為進路,探討其文中「天使」「橋者」所具有的宗教性與人間性的雙重意涵。同時,由於其中往往涉及天使在人間的多重變異面貌涵,將搭配友誼學與敘事學,以深入解讀其形式與內涵之間的相連關係,以進一步深究七等生作品中相當多片斷破碎,看似多餘、不能融入敘事結構中的形式成分的文本,其中可能具有的認識論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廖淑芳

  清華大學博士,任教於成功大學。專長領域戰後台灣小說、現代主義文學、當代文學理論。著有學術專書《鬼魅、文學敘事與在地性─戰後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七等生文體研究》。
 

目錄

作者序│七等生的書寫意涵

第一章 七等生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一、1960年代政治的外張內弛與青春咖啡館
二、明星咖啡館:臺北文學地標
三、明星咖啡館與《文學季刊》等文人之互動
四、其它文學咖啡館
五、七等生曾經供職的「文藝沙龍」

第二章 魔幻城市與七等生小說中的隱遁者形象
一、七等生的創作、入城與《文學季刊》
二、充滿爭議的城市寓言:〈我愛黑眼珠〉
三、「洪水」災難:城市的「震驚」經驗
四、在回到小鎮的橋上:附魔的吶喊者「亞茲別」

第三章 七等生文學及其小說中的友誼
一、大陸的淪陷是這樣的作家造成的?
二、我年輕的時候非常的寂寞和孤獨
三、由孤獨出發的自我書寫與書寫形式
四、七等生自傳性文學中的友誼問題

第四章 七等生周邊文學人物沙究及其小說
一、人生之窘
二、沙究小说說中的「男性氣概」與其成長情意結
三、深情的小兒子阿萊沙
四、沙究與七等生、雷驤的友誼

第五章 七等生寫作歷程及其作品中的橋者、使徒與天使
一、國家文藝獎得獎與七等生呼喊的「橋者」
二、使徒的人間性:耶穌與藝術家一樣都是使徒
三、天使的宗教性:在人間的承受作為試煉
四、友誼如何(不)可能?

參考資料
一、專書
二、期刊與論文
三、新聞報導
四、學位論文
 

作者序

  臺灣在世界地理環境與人文社會發展上,本是亟待發掘之研究主題,近年來,由於本土化研究導向之趨勢,促使臺灣研究蔚為風氣,加以政府之重視、學者的投入,漸漸使「臺灣學」成為學術研究之重要課題,大專校院臺灣研究相關系所如雨後春筍般紛紛設立,鄉土文史工作室、民間史料採集、鄉土教材編寫等的蓬勃發展,甚至成為國際新興之焦點議題。

  本書由應鳳凰教授所書,聚焦於文藝雜誌,並以之探討當時文學生態。方法是將文藝雜誌依其性質傾向區分成三大類型,企圖透過不同傾向內容的文學雜誌與聚集的作家群落,描繪六○年代臺灣文學場域的概略面貌,希望有助於文壇史的建構,或文學思潮史的釐清。將六○年代文學生產場域結構成三個主要類型:「主導型」、「前衛型」、「大眾型」。參考文化形構的模式,除了描繪、架構、詮釋不同類型雜誌與作家群落所形成的文學生態,也顧及雜誌與叢書出版在文學史敘述的重要性。歸納臺灣文壇十年文學生態,至少可以畫出幾條清晰的脈絡,從站在主流位置的:《新文藝》、《幼獅文藝》、《文壇》等「主導型」雜誌,三角形架構的「兩邊」:一邊是以學院為根據地的「前衛型」雜誌,如《現代文學》《文學季刊》。第三邊則是市場取向的「大眾型」雜誌如《皇冠》。以此「三角結構」呈現雜誌與雜誌間,或作家群落的此消彼長,以描繪六○年代臺灣文學生產場域的概略面貌。

  本書透過豐富的圖片、淺白的文字,「畫說」國民黨初來臺灣,也是「戰後第一個十年」(1950~1960)的文學歷史,包括當時的文學生態、文學環境、政治經濟與文學生產的關係,更多篇幅介紹主流與非主流的作家作品,藉由嚴謹的結構,呈現這十年的文學思潮與文學歷史,希望透過眾多作品書影與作家影像,吸引更多讀者關注文學歷史、認識臺灣作家。這是一本除了文字閱讀,還可以「用眼睛看圖像」,是一段更立體化、更容易體驗與吸收的文學史。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910138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七等生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臺灣1960年代,可以說是充滿青春的騷動與壓抑的張力的年代。政治上尚是國共對峙的高壓冷戰階段,經濟上並未進展到以工業與城市集中為主,然而文學界同人雜誌紛出,各種形式實驗將文學藝術的純粹性與神聖性張顯到相當的高度,而洋風洋味也洋溢在臺北的咖啡館與文藝圈。這些特色尤其呈現在以七等生及其參與《文學季刊》出版時期的1960年代中期。七等生之不茍合於人群與文藝圈,與其和《文學季刊》的分合有正相關性,這些關係與其中轉折,在其小說中有不少呈現,也正隱喻著整個時代的特質。因此,其小說不僅呈現出七等生獨特的思維,也透顯了時代的幽微與褶曲面。而其小說中的許多天使形象與友誼敘述,更可以讓我們找到認識這一位充滿哲思的創作者的特殊進路。本書將由1960、70年代時代氛圍切入,拉到七等生的寫作,尤其將七等生文學內外友誼書寫與互動的連帶作為本書重心,並拉到與七等生交誼多年的另一位重要小說家沙究的文學探討,切入天使與橋者形象意義的核心命題。
 
一、1960年代政治的外張內弛與青春咖啡館
 
1960年代,對大多數的臺灣年輕人來說,距今超過五十年,早已是比上個世紀末都要久遠很多的「石器時代」。對很多臺灣文化人來說,那也是個壓抑而蒼白的階段,比如葉石濤在《臺灣文學史綱》中便以「無根與放逐」來形容戰後第二代作家如陳若曦、歐陽子與王禎和等人。認為這幾位作家「都是土生土長的,光復後接受本地教育到大學的第一代,不幸他們開始也都是『無根與放逐』的」。葉石濤認為他們不但未能接受大陸過去文學的傳統,同時也不了解臺灣三百多年被異族統治被殖民的歷史,且對日據時代新文學運動更缺乏認識。「他們跟文化傳統雙重的隔絕,使他們同樣陷入『真空狀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