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老師的筆記書Ⅱ:公民社會.茁壯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歌林Kolin 定時涼風大廈扇

涼夏舒適節能提升冷扇效果!

  • 9 315
    35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社會學公民教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顧忠華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開學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2/11/01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內容簡介

我們該把未來交給誰?
民主!不是只有投票而已

 

台灣自解嚴後,雖然「公民社會」已經朗朗上口了,但是在價值層面仍是新舊雜陳,充滿了矛盾和混亂。

 

民主政治參與不能僅限於投票選舉,人民必須扮演更積極的「公民」角色,並應建立社會對話機制,從聆聽中形成共識,而不是政黨對立,各說各話。

 

作者積極論述「公民社會」、「公共領域」的理論與實踐,以實際案例詮釋公民結社的深刻意義,並且揭櫫「非營利組織」的自主性與公共性,強調民間社會力對民主政治的重要貢獻。

 

盱衡目前的政治現狀,無論領導者或政府施政的信任度都降到谷底,這意味著政治人物錯失強化「公共信任」的任務,讓「社會資本」無法持續累積。或許政府的當務之急,不在「救經濟」,而是「救信任」,沒有了起碼的信任,台灣的前途更是「茫然而無力」了!


本書對於「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這個主題,除了概念和理論上的論述之外,同時也觸及到對實質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特別是有關於台灣蓬勃發展的民間非營利組織。作者引用了《解讀社會力》導論的部分內容,向讀者交待一下個人曾經參與其中的「田野經驗」,或許可以更明白作者的成長歷程。
 

事情可以從作者提到參加的第一個民間社運團體開始說起,「我在一九八八年從德國完成學業回國,發現台灣的政治社會氣氛有了微妙的變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前一年蔣經國宣佈解嚴,沒多久後他就去世了,而在統治階層出現權力移轉的情況下,台灣的「社會力」蠢蠢欲動,爆發了不少社會運動的風潮,包括了農民運動、環保運動、勞工運動、婦女運動、老兵運動等,其中也有大學教授組成的「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發起了修改「大學法」,爭取大學自主的運動。我大約在一九九○年成為「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的成員,接著在一九九三年楊國樞教授擔任理事長期間接任了秘書長,直接參與了核心的決策。這個團體並未依〈人民團體法〉登記,但是我們當時定期開理事會,理事們志願從全國各大學趕來開會,還必須在立法院開議時間,輪流排班到旁聽席旁聽,以密切監督〈大學法〉修正案何時會進入院會討論。結果到了一九九三年年底,〈大學法〉正式在立法院對決,最後在教授、學生聯合包圍立法院的形勢下,通過了─雖然有不少妥協,但仍帶著進步色彩的修正案。而這段經驗,對我而言,像是一番全新的民主洗禮,讓我親身體驗到民間的非營利組織如何靠著一股使命感進行運作,又如何實際介入法案遊說以及社會動員,並對公共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目錄

自序:公民社會與知識的「返身性」

 

Part 1 公民社會篇

 

1. 公民社會: 概念史與影響史

一、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

二、公民社會、市場經濟與民間組織

三、家庭、公民社會與國家

四、公共領域與公民社會

五、社會資本、信任和民主政治

六、非營利組織、全球化與全球公民社會

隨想‧ 筆記

 

2. 公民結社的結構變遷─以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為例

一、前 言

二、戒嚴時期對結社自由的限制及其後果

三、解嚴後的結構變遷與公民結社的實踐

四、公民社會的理論與非營利組織的社會角色

五、結 論

隨想‧ 筆記

 

3. 公民社會的價值觀─論「社會自治」的重建

一、前 言

二、傳統台灣社會中的結社與自治

三、台灣的社會變遷與公民參與

四、公民社會的新價值觀

五、結論:「社會自治」機制的重建

隨想‧ 筆記

 

4. 社會價值重建的機制與困境

一、前 言

二、價值重建的社會學分析

三、公民社會與「全盟」的角色

四、結論:突破困境、走出宿命

隨想‧ 筆記

 

5. 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與自主性

一、前 言

二、「非營利組織」的意義及文獻回顧

三、問題意識的提出:非營利組織與「公私之辨」

四、台灣非營利組織的質化研究

五、問卷調查結果的量化分析

六、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公共性理論」的建構與解釋

七、結 論

隨想‧ 筆記

 

6. 公民社會在台灣的成形經驗

一、前 言

二、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與繼受史

三、解嚴後台灣社會的「正常化」:公民社會的萌芽

四、台灣的「第三部門」與「社會自治」:公民社會主體性的建構

五、結 論

隨想‧ 筆記

 

7. 社會運動的「機構化」:兼論非營利組織在公民社會中的角色

一、前 言

二、社會運動「機構化」現象的社會學分析

三、社會運動與「第三部門」的形成

四、台灣的「本土公民社會」與「全球公民社會」

五、結 論

隨想‧ 筆記

 

8. 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

一、前 言

二、公共領域的基本問題:公共性

三、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台灣經驗的分析

四、結 論 隨想‧ 筆記

 

9. 民間社會新典範的崛起

一、台灣的「國家VS. 社會」關係:一頁滄桑史

二、解嚴前後的社會力分析

三、新興社會運動與台灣非營利部門的興起

四、政黨輪替後的發展:公民社會新典範的建立

五、結 論

隨想‧ 筆記

 

10.台灣民間社團的政治文化初探

一、前 言

二、台灣民間社團的發展軌跡及其政治文化特質

三、台灣民間社團如何增進公民素養與公民參與

四、結論:政治文化與公民文化的辯證關係

隨想‧ 筆記

 

Part 2 社會資本篇

 

11.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

一、前 言

二、社會信任與社會資本

三、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基礎

四、結 論   

隨想‧ 筆記

 

12. 「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為例 245

一、前言:「社會資本」的理論發展及其社會意義 246

二、「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理念型建構 248

三、解嚴前後台灣「社會關係」的形態轉變與「自我組織」的趨勢 268

四、台灣社會「公共信任」的建立與社會資本的擴大積累

五、結 論

 

附錄一

附錄二

隨想‧ 筆記

參考文獻

本書文章出處一覽表

序/導讀

 

公民社會與知識的「返身性」

 

公民社會代表了在一個自由國度裡的政治生活…只有在真正地實踐公民社會的事務時,人類才會發現他們能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充分運用他們的才能,並且找到他們最珍貴之感情可以投注的對象。

 

─Adam Ferguson

 

在《顧老師的筆記書I:學習社會.繁盛》出版之後,緊接著的任務,就是這本《顧老師的筆記書II:公民社會.茁壯》了,說起來,這兩本書都是我十幾年來觀察台灣社會的變遷,同時參與打造一個更文明、自知、自信之生活條件的反省心得。我在每篇文章後面,以「隨想.筆記」的方式,簡要提示了文章書寫的脈絡,以及與現在情境的關聯性,希望不只紀錄我們這個世代做過的努力,也盼望激勵更多同伴一起來圓「公民社會」的大夢!

 

本書對於「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這個主題,除了概念和理論上的論述之外,同時也觸及到對實質現象的觀察與分析,特別是有關於台灣蓬勃發展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在進入主題之前,請容我引用《解讀社會力》導論的部分內容,向讀者交待一下個人曾經參與其中的「田野經驗」,或許可以更明白我的成長歷程。

 

事情可以從我參加的第一個民間社運團體開始說起,我在一九八八年從德國完成學業回國,發現台灣的政治社會氣氛有了微妙的變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前一年蔣經國宣佈解嚴,沒多久後他就去世了,而在統治階層出現權力移轉的情況下,台灣的「社會力」蠢蠢欲動,爆發了不少社會運動的風潮,包括了農民運動、環保運動、勞工運動、婦女運動、老兵運動等,其中也有大學教授組成的「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發起了修改「大學法」,爭取大學自主的運動。我大約在一九九○年成為「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的成員,接著在一九九三年楊國樞教授擔任理事長期間接任了秘書長,直接參與了核心的決策。這個團體並未依〈人民團體法〉登記,但是我們當時定期開理事會,理事們志願從全國各大學趕來開會,還必須在立法院開議時間,輪流排班到旁聽席旁聽,以密切監督〈大學法〉修正案何時會進入院會討論。結果到了一九九三年年底,〈大學法〉正式在立法院對決,最後在教授、學生聯合包圍立法院的形勢下,通過了─雖然有不少妥協,但仍帶著進步色彩的修正案。而這段經驗,對我而言,像是一番全新的民主洗禮,讓我親身體驗到民間的非營利組織如何靠著一股使命感進行運作,又如何實際介入法案遊說以及社會動員,並對公共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或許是對公共事務的參與讓我覺得可以增長不少見聞,一九九四年我欣然受邀加入了「澄社」,進一步關心到國內的政治發展和民主改革議題,並且不時得發表評論,盡一份知識份子的言責。「澄社」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創社的成員都屬於台灣學術界的前輩,發言很有份量,也奠立了澄社公信力的基礎。而我在一九九九年到二○○一年擔任了兩年的澄社社長,經歷台灣的政黨輪替,更見識到政治意識形態的極端化,讓台灣民間的社團往往很難維持住「自主性」,或很容易便會被貼上標籤。不過,隨著政治激情的消退,我反而對台灣「公民社會」的成熟愈來愈有信心,因為我觀察到,一般的民眾不再輕易受到政治符咒的支配,會依個人的自由意志來做政治判斷,畢竟「民主」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逐漸落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雖然每到選舉就出現不同陣營的「對決」氣氛,媒體的叩應節目、政治談話秀也常常刻意拋出激進的話題,但是整個社會基本上是冷靜、理性的,日常的分工合作也沒有陷入混亂。

 

前面提到的「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和「澄社」,都算是站在民間的立場,為台灣政治民主化過程出了點力,也具體地實踐了「公民社會」的理念。進一步來論,現代的民主國家,政治並非少數政黨或政客可以壟斷的,政治既是「眾人之事」,意味著每一位「公民」享有著充分的基本權利,並有足夠的機會來行使「公民權」和「參政權」。這類的概念即使大家耳熟能詳,卻不見得了解相關內涵,尤其台灣過去的民主觀,經常只集中在關切大大小小的選舉競爭,使得一般民眾對於「選民」的行為模式比較熟悉,但是涉及到在非選舉期間還可以持續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公民」身分和意識,似乎便不甚了解。這也造成台灣的民主制度始終存在許多問題,包括黑金、賄選、利益輸送、不當言行、立法怠惰、施政不力……種種,民眾在選出總統、選出各級民意代表之後,好像無從再監督政治人物的表現,到最後充滿了「無力感」,甚至可能對民主制度產生質疑或失望。

 

因此,一個合理的、穩固的民主政治,其實一定要以「公民社會」的健全作為配套,並且應該提供大量的管道,鼓勵公民們要積極地關心公共事務,不能讓政治被少數人把持,成為特權孳生的淵藪。如同西方的民主先進國家一般,民主絕不等同於選舉,還要加上公民的參與,才能建立起「參與式民主」,換句話說,台灣的民主進程必須要將「民主參與」擴大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進行「社會的民主化」,我們方可以期待台灣未來的民主能真正深化、鞏固,成為長治久安的堅固支柱。相對地,如果台灣的公民們缺少普遍的覺醒,任令政黨惡鬥、政客詐騙的情事天天上演,那麼政治發展的「惡質化」,將可能吞噬全民好不容易取得的建設成果,而台灣也不排除會淪落到類似某些國家般,因為政治因素導致民生凋敝、國力一蹶不振。

 

幸運的是,台灣在經濟起飛的階段中,民間已經發揮不少「自我組織」的力量,也就是由人民自由與其他人組成營利組織,來追求共同目標、滿足各式各樣的需求。譬如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靠的是自己「打拚」的實力,而不是依賴政府或大財團的施惠,搶占到世界分工體系中的一席之地。這種自立精神在解嚴之後,多少延續到台灣許許多多中小型的非營利組織,當政府對民間結社的法規限制一旦鬆綁,馬上各個類型的基金會、協會、促進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籠,填充了過去在戒嚴時期無法自行滿足的社會需求,也帶動了更多新的創意,使社會的組織活動顯得多采多姿,並且慢慢地充實了原先貧瘠的「第三部門」,也令「公民社會」的想像開始具體成形。我還記得,大約在回國初期我就在課堂上使用過「公民社會」這個概念,但是學生們的反映好似從來沒有聽過,更何況一般社會大眾。這與目前在總統、行政院長的文告或施政報告中,正式應用「公民社會」來闡揚施政目標的情況大不相同,多少反映了時代的進步,讓「國家」不再掌控一切,由「公民」們組成的「社會」則爭取到相對的自主性,不用屈就附庸的地位,在某些公共政策,如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教育改革、人權保障、兩性平等……方面,還有可能主導了立法或政策走向。

 

事實上,我實際參與到這些社團的運作中,對我學術研究的取向也有很大的啟發,我自己一向對於抽象的理論很感興趣,尤其浸淫在西方的社會學理論當中,有時難以自拔,這方面的論述,可以參考我即將增訂出版的《韋伯學說當代新詮》(開學文化)。直到開始投入民間的倡議性活動,我對台灣的非營利組織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並從一九九五年起,結合了政治大學跨學科的多位教授們,發起成立「非營利組織研究室」,陸續主持國科會研究計畫,希望能更清楚地界定和詮釋台灣非營利組織相關的現象。這本論文集在後半部分蒐集的文章,便是我將近十年以來在這個領域研究成果的結晶。這類的研究比較不是「純理論」的論述,多半是採用了實證性的經驗研究來取得資料,再加上理論論點的分析,以便描繪出我對非營利組織和公民社會之間關聯的看法。與之前出版的《解讀社會力》相較,本書收進了更多篇當時囿於篇幅,無法收錄的相關論文。

 

我們可以想像,當社會上的「公民」數量增加時,台灣的政治可能不再令人如此煩心,有可能變得比較清明;當有更多的公民得到「培力」(empowerment) 時,社區民眾將懂得如何善用組織的力量,來共同維護公共利益,「社會資本」和「信任」也可逐漸累積。於是,如我在《顧老師的筆記書I:學習社會.繁盛》一書中表達的論點,我始終認為,在「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的交集處,人們有理由期待一個較合理的生活方式,彼此和平、友善、理性地結合成新的「生命共同體」。社區大學在這層意義上,很有機會創造出台灣的「教育奇蹟」,而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爭取的「終身學習學士學位」若能成真,社區大學的「文憑」可能會吸引更多民眾進入成人高等教育體系,成為有知識力與行動力的現代公民,這樣的願景說不定就更容易實現。

 

提到社區大學,我必須承認,它有點像是我所建構的「公民社會理念型」(ideal type of Civil Society) 的實驗室,也是我參與觀察的重要田野。雖然我從頭開始便投入社區大學運動,但所扮演的角色,比較維持在倡議和推動的位置,而不是親自「下海」經營,所以一九九九年為了正式申辦文山社區大學,我們一群夥伴成立了「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我記得當時台北市教育局還深怕這個組織被誤會買有官方色彩,要求特別加上『民間』才准予成立,我當下即欣然同意,卻不免感嘆政府部門的保守心態)。當年年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8717374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預計 2024/05/22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