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徬徨少年時

徬徨少年時

Peter Camenzind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1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現在,讀經典的理由】為何該讀遠流版,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

    文/張詩薇2013年10月16日

    .經典是每次重讀都會帶來初讀時滿滿的發現的快意的書。 .經典是初讀卻感覺像重讀的書。 .經典是我們道聼塗説自以為知之甚多,卻在真正閱讀時發現它們愈加獨一無二、出乎意料並且獨具創意。 .你的經典便是你決定不能置之不理的書,它幫助你在與它的關係中或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 以上這些 more
 

內容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以抒情的筆調,描寫一個青年追求自我的心路歷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起,便像德國文學大家托瑪斯?曼所言,如「電擊般」影響了全世界無數的青少年,直到今天。青春的追尋,是不斷的遵循與背離,只為了走入最深的自我;選擇飛行,只因為不想變成人行道上的化石……。收錄台灣首次披露的赫塞後語,全書德文原書翻譯,重現經典。
 

推薦文1
  
毀壞舊世界、尋找自己的新世界◎楊照(作家)

  
  我讀到的第一本赫塞作品,是《徬徨少年時》。國中的時候,一段日子裡我每天將鬧鐘設定在五點半,叫自己起床,坐到書桌前,點亮檯燈,在白花花的燈色下,一個字一個字、一行一行讀《徬徨少年時》。
  
  不是因為對書中內容有強烈的領悟,所以那麼認真耽讀。不是,每天早起利用上學前時間讀,正因為我讀不懂《徬徨少年時》。
  
  那種年歲,讀不懂的書多得很。沒有人幫我們準備「推薦書單」,更沒有人給我們「指定書目」,書是自己在國際學舍書展會場裡瞎逛時碰到的。一本書要花掉半個月的零用錢,所以就算買了發現讀不懂,也不能、不會輕易放棄,必須努力硬著頭皮讀,把買書費去的錢讀回本來。
  
  不過苦讀眾多讀不懂的書的歷程中,《徬徨少年時》不太一樣。我很清楚自己的不懂,卻深深被那一行行無法確切了解的文字吸引,一直讀下去。沒有其他書帶來的「不懂的痛苦」,反而是一種神秘、奇特的「不懂的愉悅」,我之前不曾體會也無法想像的一種樂趣。
  
  那種樂趣的強度,甚至不亞於我當時自認最熟悉、最輕鬆的另一種閱讀——每天從同學手裡接來一本本薄薄小小的武俠小說,在課堂上夾入課本裡躲開老師注意,快速囫圇地讀下去。
  
  還要再過很多年,我才明白那些天似亮未亮的清晨,自己到底在幹嘛,到底從赫塞的書裡讀進去了什麼?也進一步才明白,對我的成長,赫塞小說和武俠小說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高中時,我隨手從書架上取下《徬徨少年時》,一翻開就看到這樣一段: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找出被允許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找出對他而言是禁止的事物。……有些人疏於思考,懶得為自己的行為把關,他只要不違反別人規定的禁令就行了,因為這樣他可以過得很輕鬆。還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些自己的法則:有些事情,雖然正經體面的人天天都在做,對他們來說卻是禁止的;還有一些事情,對他們來說是允許的,卻常常被一般人所厭惡。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所為負責。」
  
  我的天!我從來不記得曾經在《徬徨少年時》裡讀過這段話,然而這不就是我每天掙扎在思考的嗎?尤其是面對學校從頭髮到褲腳無所不管的規約,我不是天天都在拉鋸掙扎著,不願服從卻又必須找出自己不服從的理由嗎?而「為自己所為負責」不正是歷經拉鋸掙扎,我自豪艱苦得到的答案嗎?
  
  原來早已經在《徬徨少年時》裡。我連忙再翻,翻到辛克萊畫了一隻雀鷹寄給德密安的那段,我完全不記得德密安會不會收到那幅畫,會怎樣反應,急急地讀下去,讀到那張神秘紙條上寫的:「一隻鳥出生前,蛋就是他整個世界,他得先毀壞了那個世界,才能成為一隻鳥。」
  
  原來如此。高中的我,每天困擾自己,讓大人頭痛,衝動又衝突地做著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我試圖毀壞自己原有的世界,必須毀壞了那個世界,我才能看到外面另外一種光,才能伸伸看自己的背上是不是長了翅膀,長了什麼樣的翅膀。
  
  透過赫塞的比喻,我發現了自己在哪裡。我已經將原本的蛋殼粗暴地打破了,再也拼不回一點點舊有的樣子,卻赫然察知自己身上還沒有可以飛走的羽翼,更糟的,自己完全不曉得從蛋殼裡出來了要飛去哪裡。
  
  對於「自己要的生活」的理解、想像,九成九是空洞、虛幻的。為什麼如此入迷於武俠小說?因為武俠小說徹頭徹尾不像現實,武俠小說描寫的那種異類世界,提供我們最強烈的刺激,對我們說著:你看你看,有人可以這麼厲害,有人可以這樣活著!以大俠的姿態活著,當然比做個苦悶無能的中學生,好上百倍千倍!
  
  武俠小說幫助我們鄙視現實,幫助我們打破那看似堅硬,實則脆弱的蛋殼,然而武俠小說卻不可能幫助我們打造翅膀,更不可能幫助我們選擇張開翅膀後飛翔的方向與路徑。
  
  武俠小說九成九的內容是空洞、虛幻的。不過還好,另外有不空洞、不虛幻的那麼百分之一內容。武俠小說建立在英雄氣慨與朋友義氣上,這點不會是虛幻的。高中重讀後,我發現《徬徨少年時》也是建立在英雄氣慨和朋友義氣的真切基礎上的。
  
  父母、家庭、學校、師長,都是構成蛋殼的一部份,啄破蛋殼,也就無可避免拒絕、推遠了他們。這是成長最痛苦的一段經驗。辛克萊體驗過,那光的世界與暗黑世界的矛盾掙扎,我們也經歷過。在最深的困惑中徘徊,還好有德密安拯救了辛克萊,德密安是個英雄,更重要的,德密安是個朋友。
  
  我不能不慶幸,在那懵懂卻又關鍵的年代,一邊讀《徬徨少年時》,一邊讀武俠小說。別人眼中相去十萬八千里的作品,對我而言,卻同樣發散著英雄與友誼的金亮。我讓自己走進那份溫暖卻絕不刺眼的輝光中,結識了一群同樣讀赫塞又讀武俠小說的朋友,一同反抗著威權時代的種種拘執,也一同摸索著人生其他可能性,終於飛起來,每個人朝自己意欲的方向勇敢地飛。《徬徨少年時》和那眾多繁雜甚至叫不出書名的武俠小說,加在一起教會我們憑藉友誼充實取暖,再憑藉這溫暖化成的力量,忍受孤獨,持續勇敢地探索自我。
  
推薦文2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徬徨少年」◎鍾文音(小說家)

  
  少女時期讀赫塞的《徬徨少年時》,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少年「我」被「克洛摩」威脅的情節,閱讀時,我懷抱著很大的同理心與同情心。
  
  彼時,我很能體會這種氛圍。因為在同儕中許多人也曾為了博取注意,有過吹噓的經驗。比如基於「討好」心態,還曾買許多白紙免費發送給同學,然後吹噓家裡是開文具店的,白紙多的用不完。那時候上學最怕遇見會扯女生頭髮會捏痛女生臂膀的一個超齡大姊大,為了讓她不欺負我,我得賄賂她。直到她轉學了,我才鬆一口氣。現在回想,那不過是小二小三的年紀而已啊,然而社群裡「大欺小」的結構從來和年齡無關,是任何社群都可能發生的。只是長大後,我們的「大欺小」被文明包裝,被成績、被地位、被金錢等等替代了。
  
  因此,赫塞筆下的《徬徨少年時》幾乎就是每個人啟蒙的必經之路,也是每個人的「曾經」,書裡面的少年活脫就是一個死去的我。我們都曾「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外面的,一個是裡面的。當然,「徬徨」從來也非是「少年」的專利,我到現在仍然徬徨,仍然有所擔憂。也仍然身處在書中的兩個人物裡:代表邪惡與黑暗的「克洛摩」、代表正直與光亮的「德密安」。赫塞援引《聖經》裡的亞伯與該隱來作為橫跨在這兩個世界的一體兩面性格。少年「我」常在夢中出現的人物反而是黑暗的克洛摩,他反而比較少夢見德密安,似乎赫塞有意指出人心的黑暗力量常大過於正面能量,甚且赫塞一點也不閃躲人心黑暗面這個問題,書中有一段極其發人深省的文字:那些向我宣告童年結束的知覺和夢幻,並不值得敘述,更重要的是,那個「黑暗的世界」、「另一個世界」再度出現了。從前法蘭茲.克洛摩的行徑,原來也存在我自身當中。黑暗已經從其自身滋長了;而德密安從來不曾離開「我」,但「卻沒有對我起任何作用」。
  
  少年「我」為什麼徬徨?赫塞似乎有意指出這「兩個世界」其實都是人不可擺脫的「整體」,黑暗與光亮勢力之不可切割,兩股力量同時運轉在人性裡,也因此人性之脆弱與罪惡是如此地值得同情,徬徨也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這樣,人應該接受脆弱,也不能一味地逃避黑暗的追趕。就是接受這一切的存在,從而才能安然度過。
  
  赫塞是哲思型的作者,他總是不斷地探究靈性,每一段文字或者情節人物的鋪陳都有其深刻的奧義。書的結尾是動人的,「你必須傾聽你的內心,然後你會察覺我就在你的內心。」「命運的圖像就隱藏在一面黑暗的鏡子裡,我只需要俯身去看,便可看到自己……」
  
  《徬徨少年時》像是赫塞藉著少年的書寫回到了過去,他一一抽絲剝繭「型塑自我」的一些蛛絲馬跡與命運出現的轉捩點,在種種細節的回顧裡,他體會與層層領悟,挖掘更深邃的人性多面向,不提出批判,只是靜靜地看著,聆聽著,但卻如此地有力,如此地反璞歸真……透視了人性存有的「兩個世界」,人性也因為處在「兩個世界」的種種掙扎與超越裡,從而才能蛻變出美麗的羽翼。
  
  我們在每個年紀都仍徬徨,因為「少年」不死的舊夢會不時地在午夜夢迴輕扣著我們逐漸老成的心。
  
  於是我們既是書中的克洛摩也是德密安,我們既是亞伯也是該隱。
  
推薦文3
  
青春的寓言◎柯裕棻(作家)

  
  我的青春期是從這一本書開始的。我受它的影響極大,日後甚至因此而學了好幾年德文。我忘了當時為什麼會有這本書,也許是某一天在書店裡看見這個書名,心裡震了一下,就想也不想地買了。
  
  但是其實我一開始是看不懂的。儘管我生於基督教家庭,熟悉基督教義,十幾歲的孩子抽象思考的能力實在不足,書中的宗教象徵和典故對我而言都還是太深奧了。我整天抱著它啃,試圖從晦澀的文字裡爬出一條理路來。當時我想,若能看懂此書,人生的諸多困惑也許就能迎刃而解了。書中那個風捲殘雲的戰爭時代、文字籠罩的幽暗氣息、充滿神秘主義的對話、難以言喻的複雜——這一切彷彿是青春期的寓言,這一切都令我著迷。
  
  赫塞成功地塑造了德密安,一個明朗沉靜,面目光潔的男孩子,它是令人又敬畏又渴望的理想典型,他代表了自我追尋的終極目標。他其實就是自我。
  
  當然,那些年裡我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將這本書翻了好幾遍。當我終於理解赫塞寫這本書的時代背景和他意欲批評的文化問題時,我已經將當時赫塞全部的中譯作品看完了。我彷彿像男主角追尋德密安似的,懷著困惑的熱情不斷讀著赫塞,就這麼長大了。

導讀
  
我是德密安◎陳玉慧
  

  我第一次看到赫塞,覺得他比較像《知識與愛情》(NarcissusundGoldmund)裡那個自戀的人,那時,他已經不再流浪,住在瑞土蒙他紐拉山區(Montagnola),過著隱居內向的生活。而我就像《流浪者之歌》的悉達多王子,在人生中已遇見太多智者,他們以不同的面目向我揭示人生道理,訪問赫塞時,我揹著登山袋,手臂上夾著一本他的書,我還年輕,才第一次離開南美的家鄉。
  
  抵達瑞士時,是一九五一年六月,我在伯恩打聽時,發現很少人知道赫塞的住處,然後我終於到了盧加諾(Lugano),我一路搭乘巴士,沿路都是盧加諾湖和山頂上仍是白雪的阿爾卑斯山,巴士沿著山路蜿蜒而上,逐漸開進小巷子裡,最後便是終點站了,我問一位跟我一起下車的年輕女子,赫塞家在那裡?她說她便是赫塞的管家,要我跟著她走。
  
  當我們走住花園時,天色已黑,花園門口貼著拜絕訪客(bittekeineBesucher)的告示,我們走過長廊,外面是一條小路和高高的樹木,房前還有另一個告示,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引自《孟子》的德文翻譯。
  
  這是一位不知名智利作家半世紀之前的赫塞之旅,那次旅行改變了他一生。
  
  有人走出來問他為何要見赫塞,他把赫塞的西班牙翻譯本和他自己的書遞給那人,那人要他坐在客廳裡再等一下,他聞到房間裡有濃郁的檀香香味,過了一會,房門打開了,一身全是白衣白褲的赫塞走了出來,把他帶到書房……
  
  我也坐在赫塞的書房,現在是紀念館。樓下盡賣著一些赫塞的書和他的水彩畫作複印品,房子窄小,典型的義式農村建築,當年他的朋友為他蓋的。來紀念館的人不多,現在不是滑雪的旺季,一般人不太來。門口掛著一個禁止動物進入的告示。
  
  赫塞坐在書桌前,我坐在書桌前的沙發,可以望得窗外的Lugano湖和阿爾卑斯山,原來他在此寫作啊,我緊張起來,吞吞吐吐地,我告訴他,我讀過他許多書,受到他的影響,也在寫作。其實,我不該談自己,我該做的是傾聽他。
  
  我傾聽他。
  
  他微笑無語,看著我。良久,彷彿時間已凝固了。他道歉般問我,是否容許他抽點菸?當然,當然,我說。他點燃了菸斗,並看著我:告訴我,你們在台灣學校還學四書、五經、孔子、孟子嗎?是啊,我們還讀,至少我那個年代還讀。
  
  《易經》呢?
  
  也讀一點,但我不甚了了。一本《易經》便可改變世界啊,赫塞看一眼他吐出的雲霧,他話不多,一直帶著微笑,我也報以微笑,緊張的情緒已稍舒緩,我又聞到那檀香味了,原來那是從他身上發出來的香水。他的靈魂似乎屬於東方的,但他的眼睛像畫像上耶穌基督眼裡發出的光芒。他從西方文明中走出來,並且說,不要掉入虛無主義的陷阱,接近佛陀或者是道家思想吧。
  
  我想告訴他:十六歲吧,《徬徨少年時》是我第一本西方讀物,那像甘泉注入荒蕪的少女心境,我在那本譯本上劃了許多線,並且做了筆記。那書啟發我少年的心思,更加促使我走上文學之路。
  
  那本書如何啟發你?他偏著頭看著我,沒有表情。這本書不只影響了我,這本書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便像「電擊般」(托瑪斯.曼語)影響了無數全世界的青少年,到今天都還是。
  
  那一年,我的父母婚變,年少之我陷入人生徬徨,我的世界並未被善惡之神分裂,我只是恐懼,我還無法明白世界,還無法接受自己和別人,再也無心讀教科書了,因為教科書無法安慰我,如此受傷和不解的心,我在《徬徨少年時》那本書的扉頁上寫下:這世界無端地遺棄了我,而我尚未長大成人。我像讀教科書般在書上劃了許多紅線。
  
  「我只是嘗試著過自己要的生活而已。為何如此艱難呢?」
  
  到今天都是這麼困難,困難並未或減。赫塞先生,即便我已經走上自我的道路,在那條路上,所有人生導師,無論是具體的人或是抽象的道理,都化妝成一種我當下會全然相信而事後卻感到疑惑的樣子,我不可能一個人過日子,我也不能和他人真正和平相處,我同情但沒有真正憐憫,我付出卻也期待回報,我明白但不透徹,自我之路上遍布荊棘,我的思想也經常為幻覺籠罩。
  
  再讀一遍《流浪者之歌》吧?你沒說什麼,但我猜,我揣測你的心思。西方文明的弱點正是因個人主義終極引發的虛無和荒謬,個人最後似乎總是與社會對立,而在東方,善惡並非對立,而是融為一體,那正是你所推崇的境界啊。德密安說,基督教義的上帝是全知全能及全善之神,但那根本上是不足的,只代表人世的一半,你提到阿布拉克薩斯神(Abraxas),那便是象徵善惡合一的神祗。
  
  鳥奮力衝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毀一個世界。這隻鳥飛向上帝。這個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薩斯。
  
  赫塞先生,在讀過《流浪者之歌》後,我感覺,德密安其實和辛克萊是同一個人。我當年一直誤以為自己是辛克萊,但我現在知道,我更是德密安。之於我,我們是同一個人。我便是佛陀,佛陀便是我。
  
  而在多年後的今天重讀《徬徨少年時》,我注意到,少年的我並未真的明白你書中的真意,我從未搗毀那個我所厭棄的舊世界藩籬,我從未有那樣的勇氣破殼而出,我已等待那麼多年,太多年,我不能再等待了。
  
  你不是說,每一件事件的開始便是一個魔術?相信它吧,當你重新開始,一切便會像魔術般地展開新的一頁。而我年紀已經這麼大了,卻仍未找到信心。
  
  「現在你找到了,」赫塞說,他的溫暖笑意逐漸擴散開了。我可以感受到陽光從窗外射進房間裡,剛好落在他的身上,他站起來,陰影霎那間也摭去了一切,他說,「繼續你的路,我祝你所有必要的勇氣。」他要送客了,我隨即也站了起來,我得到的是正是我需要的祝福,我不必擔心那陰影的存在,因為有陰影必有陽光,那是全部的易經,那是全部的中國或東方文化思想:陰陽合一。
  
  「當你下次再來時,我已不在這裡了。」赫塞告別了我,我回憶那股淡淡的檀香,我帶走那股神奇並可以令我重新開始的力量。
  
  山還是依然,山還是山,阿爾卑斯山以依然一樣的神色看著我,而盧加諾湖有千變萬化的思想和表情,也逐漸沉靜下來。
  
  我仍然嘗試要過一個自己要過的生活,而現在已不再這麼困難了。有一天,如果我再遇見赫塞,我會這麼告訴他。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63937
  • 叢書系列:故事館-青春進行式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兩個世界
 
我的故事就從一段經歷開始講起,當時我十歲,正在我們小城裡的拉丁文學校念書。
 
回憶中,昔日的種種氣味迎面襲來,愉悅夾雜著敬畏的苦楚,令我內心激動:暗沉的巷弄,明亮的房子,鐘塔和鐘聲,人們的面貌,舒適溫暖的房間,秘密、陰森、恐怖的房間。狹窄、溫熱,兔子和女僕的氣息,還有家用常備藥和乾果的味道。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在那兒交錯,各自運行,一如宇宙的兩極——白晝與黑夜。
 
父親的房子構成其中一個世界,嚴格說來,應該是父母親兩人的組合。我對這個世界泰半熟悉,它意味著母親和父親、慈愛與嚴格、典範與學校。這個世界充滿柔和的光澤、明亮與整潔;愉快輕柔的談話、乾淨的雙手、清潔的衣服、良好的習慣,也都屬於家中這個世界。在這裡,人們早晨要唱讚美詩,每年會慶祝聖誕節。這個世界筆直地指引著未來的道路:義務和責任、愧疚和告解、寬恕和良善的決心、愛與尊敬、聖經的話語和智慧。人們必須堅守這個世界,生命才能明確、美好且有條理。
 
與此同時,另一個極端的世界也在這個家裡運轉。那是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它的味道不同、言語不同、承諾和要求也不同。那裡有女僕和工匠、妖怪故事、醜聞和謠言;各式各樣奇特、誘人、驚悚、撲朔迷離的事物:屠宰場、監獄、醉漢、罵街的女人、生產的母牛、跌倒的馬等等,還有關於盜竊、殺人、自殺的傳聞。鄰近巷弄、隔壁房子裡,隨時上演著野蠻且殘酷的畫面,令人好奇又害怕。警察、流浪漢,醉漢打老婆,傍晚時分成群從工廠裡湧出來的少女,對人施咒的老嫗,藏匿在森林裡的強盜,被逮個正著的縱火犯。一個鮮明的世界,充滿活力,散發迷人的芬芳,生氣盎然,與我父母生活的屋子大相逕庭。這實在很不錯,讓我們這裡不僅有和平、秩序和寧靜,有義務和良知、寬恕與愛,更棒的是,還有其他事物:喧鬧和刺耳、陰森與暴力,即使想要逃離的話,也只要一下子就可以回到母親身邊。
 

會員評鑑

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7/02/03
赫曼赫賽以順暢的語調串聯故事主角每個人生階段
翻譯讀起來全書很流暢
書中引用拜火教信仰 啟發主角發覺內心的人生歷程
一層一層揭密的連貫情節 讓我手不釋卷
這本書除了具備世界文學名著的精確用詞觸發人心
讀完後更有發人省思人生何來的哲理!


展開
user-img
5.0
|
2010/02/08
說真的,這本書,再怎麼說也輪不到我來推。因為赫曼.赫塞的作品普及全球,就好像聖.修伯里的小王子,我愛歸愛,但輪得到我說什麼嗎!?所以,我不想介紹內容。

學生時代的我,買過其他出版社,先輩翻譯家的譯作,讀來卻有不順暢處,更有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這次看到遠流重新找人翻譯,我在書局一看到遠流新版的徬徨少年時書中陳玉慧寫的序,哇,她的序寫得之好的!讚!就一頭栽下去了。

回到家繼續看,果然譯筆流暢,比我過去買的版本好很多(上一代的幾家譯者,有的並不是由德文直接譯為中文,其中有讀英文版來譯成中文的)

最扯的是,有一小段我過去怎麼看都覺得怪的地方,原來整段翻譯都不大對,連情節事件都走樣,難怪我年少時讀來,總覺得不對勁。

看完這本後,得知遠流也重新編譯出版鄉愁,我馬上又跑去買回家來作比較了(呃,不好意思,家裡也是有舊的鄉愁-其他出版社的舊出版品)。我衷心期盼遠流能再接再厲,快點出“流浪者之歌”、“車輪下”、“悠遊之歌\"那幾本的新譯本吧!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