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然生態展
有道理的設計:設計師CEO的跨線思考

有道理的設計:設計師CEO的跨線思考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他的設計,連賈柏斯也喊酷:作者洪裕鈞是蘋果產品忠實發燒友,為蘋果產品設計許多周邊商品,而他設計的P2V實物攝影機,賈柏斯看過後也喊酷,成為蘋果業務對外展示iPhone的必備工具。

  懂得好設計,才懂得如何讓生活有品質:不論你是不是設計師,設計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設計的目的並不只是一個單一商品的外觀風格,而是物件與使用者和環境所創造的功能、情感與行為。」作者從消費者使用習慣、情感、行為與環境等面向,分析各種設計的好壞,內容深入淺出,適合每個人閱讀,練就出分辨好設計與壞設計的品賞能力,可以提升生活品質。

  產品設計的第一手經驗分享:從分析消費者需求,進而創造消費者行為。作者代表作品如:FREE-1 Skype話機、席捲美國教育市場的P2V實物攝影機,以及一系列的 iPad、iPhone應用周邊商品等。他設計的產品不僅創下銷售佳績,亦獲得多項國際設計大獎的肯定。讀者可看到產品設計的實際流程──從最初的需求分析、主要概念設定,實際執行時兼顧細節,及上市後的行銷手法。

  設計師CEO給年輕設計者的建議:有別於台灣常見的決策先行、設計配合決策的經營方式,本書作者身兼管理者與設計者,以更加宏遠的視野,讓設計不再流於包裝,而是創造一種新的生活體驗與理想願景。

作者簡介

洪裕鈞 Royce

  設計師出身、因緣際會成為新創企業家的Royce是IPEVO愛比科技的設計師兼CEO,也是XRANGE十一建築事務所的共同創辦人。他擅長整合網路使用經驗,運用設計的力量創造有想法的網路使用工具。幾個代表性作品包括FREE-1 Skype話機、席捲美國教育市場的P2V實物攝影機、及一系列的iPad應用周邊等,將IPEVO推上國際舞台,成為臺灣原生品牌的明日之星。Royce曾擔任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的創意總監,以及數位行銷顧問公司安捷達AGENDA的共同創辦人,目前也擔任台灣松下電器的常務董事。

  Royce畢業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工業設計系,與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平面設計系。他的作品橫跨設計、網路、建築、科技與新創企業,並囊括國際多項設計大獎,包括5項德國IF產品設計獎、5項德國Red Dot設計獎、6項日本G-Mark設計獎、以及3度入選美國I.D. Annual Design Review等。

  不管是從他的作品或個人的汽車收藏裡,處處都能感受到獨到的創意和設計,完全融入Royce的工作與生活之中。

  IPEVO愛比科技網站:www.ipevo.com.tw
  XRANGE十一建築事務所:www. xrange.net

 

目錄

推薦序
序一   包益民
序二   溫肇東
序三   阮慶岳
序四   張淑惠

自序
Q :「Royce,當商業考量與設計產生衝突時,你如何取得平衡?」

Opening
Driven by Design─用設計驅動願景

設計有道理
Too Much Design Is Bad For You
好的設計並不是憑空捏造、自圓其說的「意象」,而是有道理可循的。

01
有道理的設計

02
Too much design is bad for you
太多設計有礙健康

03
Design is not ametaphor 
設計不是意象

04
拜託,就讓天燈飄走吧

05
黃羊川與娥摩拉

06
視覺思考的智慧

07
有梗的設計

08
Looking Glass:邵逸夫獎獎座

09
設計一個動詞:IPEVO FREE-1

設計有誠意
Design Sense Makes Business Sense
一個產品的設計反映出產品背後是什麼樣的公司、該公司及其主事者有沒有誠意創造價值。

10
老闆的誠意─設計看得見

11
iPhone 4 觀箱文

12
iPhone 4 ─Internet是一塊玻璃,在裡面也可以看到外面

13
STEM to an IDEA

14
Branding 已死,品牌萬歲

15
從空間體驗出發的設計:IPEVO XING

16
成為一位好的設計師之前,先做個好的消費者吧!

17
Designing for Innovation, or Designing for Marketing
為創新而設計,還是為行銷而設計?

設計有文化
"Everything You Liked I Liked Five Years Ago"
文化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集體思惟,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會產出什麼樣的設計。

18
"Everything You Like I Liked 5 Years Ago"
你現在喜歡的一切,我5年前就喜歡過了

19
文化創造產業

20
See What I See:IPEVO POV 與P2V

21
Classroom 2.0

22
Finding Potential in the Banal
發掘平凡之中的潛力

23
什麼是Taiwan Style?

24
LED 的草根前衛

25
鑲了金牙的絕色美女

26
B.O.T.「Bet On Taiwan」:製富臺灣計畫

設計有快樂
Designing Happiness
除了滿足功能之外,讓使用產品成為快樂的體驗已成為設計的基本需求。

27
德國車、英國車與Happiness

28
我的車比我老:1967 Lotus Elan

29
不乏味的電動車

30
行車記錄器vs.行樂記錄器

31
Legs for iPad:IPEVO Perch

32
讓你,還有你的iPad 更舒服:IPEVO PadPillow

33
手指的延伸:IPEVO Chopstakes

Ending
給年輕設計師的三個建議

 

【推薦序一】眺望更美好的設計遠景

  得知Royce 終於要出書了,我很興奮。這還不是一般的書,是一本探討設計的好書。設計書通常收錄太多照片、或太少智慧,尤其在這個網路時代,很少有一本書擁有嶄新而原創的設計觀點。而在這本書裡,Royce 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觀點。

  這本書出版的時機非常精準。在蘋果與賈柏斯的iPad與iPhone成功之前,很少企業在乎設計。現在全世界每間公司都在討論設計,卻毫無頭緒。Royce 在書中章節提到,好的品牌來自於好的產品設計,而非好的廣告。膚淺的事後行銷不再是誘惑消費者的成功方程式。如果你是商人、CEO、股票經紀人或設計師,這本書會讓你更了解設計。它是一場閱讀的饗宴。

  這本書的成功,有很大部分要歸功於Royce 獨特的背景。他與臺灣松下電器及普騰電子有極深厚的家族淵源。他是世上唯一一個華人,在大學雙主修平面設計與產品設計,然後成功創業,擔任CEO,設計許多得獎產品,銷售至全世界。

  雖然Royce 和我有一些共通點,我們都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與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我們都是摩羯座。但我發現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透過Royce 的書與視野,我看到了更美好的地平線。

包益民
The Brand Partner 創辦人

【推薦序二】設計的價值

  臺灣的設計業可說於去年的世界設計大會達到最高峰,跨平面、工業及室內設計三個領域的全球會議三十年來第一次合辦,且地點是在臺北。這是臺灣設計圈的榮耀,也是過去一、二十年的臺灣設計實力被肯定的表徵。

  近年來我們在國際的設計大賽獲獎無數,但那些得獎產品能成功轉為商品、或在市場中能熱賣者寥寥無幾。設計在臺灣產業中的附加價值仍有侷限,以ODM 為主的系統廠商能雇用近百位設計人員,已勉強算是對設計的投資與承諾。臺灣的設計服務業一般規模都很小,九成以上少於十人,平均每個設計案的金額不到20 萬。設計的人多半不擅管理,也難有經營及策略的思考;反之,一般經營者通常不了解設計,對設計的價值並不重視,對設計師的尊重也很有限。

  設計的價值要從美工、裝飾,提升到成為產品或解決方案的核心,其價值才能真正凸顯出來,但臺灣較少有這樣的經驗。這當中所需的能耐當然也不是狹隘的設計技巧或方法所能成就的。臺灣同時具有設計的訓練,又是組織的操盤手、或能進入策略的決策圈( 總監或副總以上) 的並不多。裕鈞身兼設計師與總經理,在本書,他即以設計師CEO 現身說法。

  裕鈞有美國東西兩岸(羅德島及巴沙狄那) 最頂尖設計學院的薰陶,從小又在家電世家成長的硬底子,尤其他的四叔洪敏泰試圖擺脫日本松下束縛,創立普騰及泰瑞經驗,對於長孫的他應有深刻的影響。如今家電巨人松下也面臨經營的挑戰,而他以設計專業出發,其作品創意屢次得到肯定(IPEVO、邵逸夫獎座、及多座IF、紅點獎),使他得以輕資產(不同於家電廠的重投資)、賣創意、賣智慧的姿態,在設計界嶄露頭角,是企業家第三代獨立成功站起來的一個典範。

  我自己和設計的淵源是,從沒有過科班訓練,小學畫過二張油畫,高中校刊、畢業紀念冊編輯。大學除了圖學,還旁聽了建築系四年的評圖。工業工程的工廠布置,後來在芳鄰餐廳22家店的平面動線及中央廚房的規劃、菜單設計,多少有些應用。我也察覺到自己對一些設計原則的堅持,如簡單、效率、或空間上的對稱,也算是設計在事業中實際融入了經營的思惟。

  裕鈞除在序言中交代他與設計結緣的過程,之後的章節透過他的學養,將設計背後的道理,以及創意背後的「梗」,陳述的深入淺出。我第一次邀他來政大,是參與「未來發生堂」通用設計的座談,之後也陸續在不同場合與他互動,如今他將其設計的理念集結成冊,對如何將設計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希望能給設計師及經營者有些啟發。

  每一個章節的英文標題也都「設計」得很有哲理,很簡潔,中文並不是直譯對照,頗能增加思考的深度。各篇短文許多和時事有關連,讀者很容易可以看到它的設計觀點和價值主張,尤其B.O.T. (Bet on Taiwan) 一篇更是充滿了創意與反諷。

  臺灣的設計要更上一層樓,發揮更大的價值,要將設計擺到對的位置,要有更多經營者能理解設計的道理,也要有更多的設計師有經營的概念,這本書做為兩者之間的橋梁,相信兩邊的人都能欣賞,會心一笑。

溫肇東 
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三】設計的核心

  洪裕鈞的新書《有道理的設計》,是一本坦率、真實也誠懇與讀者作對話的設計書籍。尤其難得的,洪裕鈞在書中透過大量個人的實際創作經驗與作品,以及以臺灣在地位置作思考點,提出非常貼近在此刻臺灣設計的現實位置,應如何面對自我與眺望未來的觀點,相當值得參考與深思。

  書中以設計為主軸,分別用道理、誠意、文化及快樂作標題,做為全書區劃的四大章。在整個敘述裡,最念茲在茲的,應是對於設計究竟是什麼,其本質與核心的定義以及釐清。洪裕鈞強調設計絕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視覺與意象的再包裝,而是「有道理可循的」。在書中他這樣作闡釋:

  「對我而言,設計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運用所謂的美學∕時尚質感∕裝可愛等表面的裝飾,來討好消費者,應該要能打破成規,成為衝擊現況的力量,並在當下的環境中創造契機,提出新的意義與策略。」

  也就是說,要破解外界對設計的錯誤迷思與想像,讓設計能真正回歸到「面對議題和解決問題」的本質與目的。在這樣對於設計核心的堅持下,也提及其他有趣的重點,譬如:在「太多設計有礙健康」的文章裡,提醒過度設計的不智與沒有必要;在〈設計一個動詞〉裡,讓我們明白設計物與人的行為模式,絕對是息息相關的;或是以「娥摩拉」電影為例,說明能真實地去面對人性的各種面貌,對設計者思惟深化的重要性。

  另外,洪裕鈞也指出臺灣社會向來過度依賴科技與製造能力的弊端,他說明深為世界各地設計界所依賴的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其實還不足以產生出真正的好設計,而必須要再加上IDEA(Innovation, Design, Emotion, Art),才能將STEM 的理性價值真正地發散出去,因為設計不只是技術的創新,更是對於人性與生活的準確回答。

  當然在這本書裡,最珍貴的是可以見到洪裕鈞對自己設計作品的現身說法,藉此,也印證了他在書末給年輕設計師的三個建議中,提到如何必須「重新認識設計的力量,讓設計成為主導」的重要性,並明白設計的核心究竟為何與其價值所在,不至於在輿論對設計的盲目歌頌與喧囂中,迷失了設計者的自我。

  因為,就如本書的書名所說:「好的設計一定是有道理的。」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推薦序四】總經理設計師   

  跟Royce 共事五年。Royce 邀請我寫序,希望我提供「同事」的角度。仔細閱讀書的內容,坦白講我對這本書的「有效性」是有所保留:我花了五年時間才逐漸走完「從知道、有點懂、實際體驗、原來如此」的過程,別人怎麼可能只看這本書就懂了。

  生命就該浪費在創造美好的事物上:有道理的設計

  IPEVO 有位同事去拜訪舊金山現代美術館採購後,走在美術館旁的大道上,在臉書上感嘆地說「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我看了後搖搖頭,少了「創造」兩個字,加上「創造」就是愛比科技的文化。

  Royce 是愛比科技的總經理,總經理是他的副業,設計師才是他的主業。愛比科技跟其他強調重視設計或者是以提供設計為本業公司最大不同之處,不是在營業項目或組織結構,而是Royce 的態度:「生命就該浪費在創造美好的事物上。」

  這差別很重要嗎?是的,真的很重要。因為:臺灣這幾年開始重視設計,所謂的「設計」相當於「美化」。做法不外乎:
  .資本雄厚的公司會在內部成立一個工業設計團隊,為了表示重視,把設計團隊從開發團隊拉出,獨立成立一個部門。
  .資本更雄厚的公司甚至會把國外設計公司整個買下來。
  .資本實力沒那麼好,就只好委外設計。

  但無論是哪一種做法,到最後一定是成本優先、生產掛帥,設計是口號,設計是服務「成本」,服務「製造」,服務「賺錢」,設計不是服務創造美好的事物與經驗。

  長期受臺灣傳統代工、企業以營利為唯一目的薰陶,在愛比這五年最大的文化震撼是Royce,愛比的總經理設計師,只關心一件事情:設計創造美好使用經驗的產品 (我相信外人很難理解這句話後面的含意,愛比科技存在的一切都是服務這件事情,不是利潤最大化,不是賺錢,不是市占率,也不是競爭對手。獲利在愛比是服務設計創造更多美好使用經驗的產品,讓更多人使用)。

  政府喊了十幾年要讓設計成為未來主力產業,始終還是無法跳脫代工製造的思惟,我想,臺灣如果真的想讓「設計」成為未來的主力產業,與其花時間制定空洞產業獎勵政策,不如思考鬆綁限制讓消費者以跟國外一樣的條件使用、體驗更多美好產品的經驗的法令,鬆綁服務政府過時、落伍的產業限制法規。

  有道理的設計是很好的開始。

  我覺得很幸運跟愛比一起把生命浪費在創造美好事物上。

張淑惠
IPEVO 愛比科技營運長

前言

Driven by Design
用設計驅動願景

設計啟蒙

  四歲時,我第一次在阿公家客廳的牆上畫滿了汽車與飛機,就此開啟了我接下來大半輩子對設計、科技與創新的迷戀。那時我發現自己在幻想各式各樣的情境和概念這方面還蠻厲害的,同時也能將這些想法視覺化,傳達給別人。另一方面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我從小就接觸到工業設計與產品的研發;而我母親長年致力於藝文與教育的推廣,創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這份對文化與人文的關注,也影響了我之後選擇設計這條路的決定。

  不過,我在求學期間可不是個好學生。國高中時期,老師幫我取了一個綽號:「幽靈學生」,因為我實在很少在課堂出現。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和朋友在一起蹺課鬼混,最後是以全班倒數第二名的成績才勉強從高中畢業……

  國中時,有一堂英文課要我們針對未來想做的工作在課堂上報告,而且要訪問一個實際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人,進一步了解這份工作發展的可能。那時我四叔創立的Proton 普騰電子剛打入美國市場,得到很正面的評價,並推出了世界第一台黑色的電視機。我得知當時普騰的產品是一個德國人設計的,所以我透過四叔詢問這個設計師可不可以和我談一談。

  於是,我認識了知名設計師Reinhold Weiss 先生。1959-1967年間,Reinhold 是當時由現代工業設計之父Dieter Rams 所領軍的德國百靈(Braun) 設計團隊的成員。他打開了我的世界,讓我見識到能賦予功能一個造形的工業設計。Reinhold 非常親切地和我談了將近三個鐘頭,告訴我一個有理想的年輕人要如何真正成為一位產品設計師。這席談話之後,我很清楚地知道設計就是我的熱情所在,就是我這輩子想追求的。

  於是我又多了一個理由蹺課。Reinhold 一開始就告訴我的幾件事之一就是要準備一本多元的作品集,好去申請一流的設計學院。我花很多時間在臺北閒晃與漫遊,觀察、速寫、拍攝周遭環境裡的點點滴滴,特別是車子和人,一步步準備我的作品集。最後的結果跌破大家的眼鏡:雖然我的在校成績只有低空飛過畢業門檻,但我在美國申請的六所頂尖設計學院之中,竟然有五家都給了我入學許可。

「不能讓老外看扁了」

  我選擇了知名的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簡稱RISD),主修工業設計。剛到學校時我可說是如魚得水,並不是我多愛學校的課程,比較多是因為終於可以遠離我爸媽的管教。入學第一年我過得自由自在,在學校的表現平平。

  大二的某個晚上,我媽打電話告訴我爸爸已是癌症末期。一夜之間,我面對人生、工作和學業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心裡忽然有種強烈的感覺,覺得身為一個在美國的臺灣學生,我不能讓老外看扁了。我父親在我大三那年過世了。休學一學期回臺奔喪之後,我回到RISD,心中燃著熊熊烈火,下定決心跟設計拚了。

  我在RISD 學到最重要的兩件事,分別為思考的技巧和不需思考的技巧。設計主要是一種思考的過程,RISD 教我如何去觀察、分析,並且能夠解讀問題,進而運用創意想出解決之道。設計的目的不在於讓東西看起來漂亮一點,而是要找出目的背後的意義,然後賦予它一個造形。不需思考的技巧則是一種基礎訓練,透過不同的美學技巧來突顯意義、傳達訊息。設計師在視覺上對色彩、構圖、格式與節奏等等的敏感度已經內化了,可以自在地使用這些視覺元素來傳達設計概念的目的,無論是高雅、訴諸感官、驚人或大膽,早已成為設計者的直覺,不用思考就能運用。

  在取得RISD 工業設計的學士學位後,我繼續在位於加州巴沙狄那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就讀,並以不錯的成績取得平面設計的學位。Art Center 是當初我高中畢業申請時,唯一「拒絕」我的學校。這所學校高度專業與嚴格的設計訓練是眾所皆知的。這個名聲不只反映在課程規劃上,整個校園與學生的互動之間大概也都瀰漫著這樣的氣氛。由於我已有工業設計的學位,於是我在Art Center 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念。入學後的前兩個禮拜我是獨自一人度過的,不認識任何人,而且所有同學看起來都認真的要命,沒人想把時間花在一個設計能力不詳的新同學身上。直到我第一次在課堂上成功呈現了我的作品,班上其他人才意識到我的存在。那天之後,我在那裡交到一些一輩子的好朋友,他們也成為各自領域中非常優秀的設計師。

  Art Center 的教育將設計師該有的工作倫理與自律深深植入我的心裡。設計師個人的存在完全取決於他作品的品質,作品必須具有原創性,同時還必須是解決問題的創新辦法。為了要達到這個目標,設計師必須投入一切,全力以赴。

回到亞洲

  在開始職業生涯之前,我在日本展開了為期十八個月,在Panasonic ( 當時稱松下電器) 各個不同事業部的設計部門的訓練,工作地點遍布日本好幾個不同的城市。這段期間,我學會了日文,也學到了日本人敬業與認真的態度。但是最大的文化衝擊竟然來自於亞洲對設計的看法!

  美國的設計教育告訴我,設計所扮演的角色在於不停地尋求突破與創新,設計師必須成為創造力的源頭,打破成規,成為原創和創新產品的推手。但身在亞洲,我很快就感受到設計師的角色比較像是後來才加上來的,目的只在於替產品包上一套漂亮的外殼,因為行銷與工程人員早已決定產品核心的功能與規劃。在亞洲( 臺灣的這種現象更勝過日本),設計師只是來幫產品穿衣服「加值」的……

  在日本的這段期間,除了讓我學習到這種新的業界文化,同時也激起了我對網路與互動設計的興趣。當時我看了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 的創辦者與主持人Nicholas Negroponte 寫的《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在書中他提到數位領域將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文化及產業。數位世界的潛力,以及如此全面改造典範的機會深深地吸引我;而且我覺得自己所受的訓練:工業設計中思考造形與功能的理性過程,與平面設計裡視覺元素的感性運用,兩者都和數位介面與互動設計的這個美麗新世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雖然我在傳統的家電製造商實習,我開始在負責的案件中將數位與互動的技術融入給人用的類比產品中,用了許多精力來探討數位及網路科技如何和日常生活結合。

面臨抉擇

  十八個月的實習結束後我回到臺灣,卻必須面對職業生涯的抉擇:究竟應該符合一般對絕大多數企業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期待,加入發展穩固、生產家電的家族企業,還是踏上自己的路,追尋未知的新( 數位) 世界?

  我想起過世的父親當初為何沒逼我去念商管或工程科系,而一口答應讓我去念設計的原因:做為一位成功企業家的長子,我父親有繼承家族企業的義務,沒有別的選擇。即使他後來的表現非常好,但他心裡總有些缺憾。文學與人文領域才是他真正的興趣所在,可是他並沒有機會去發展自己的這一面。

  從小生長在一個企業家的家庭環境,我想我或多或少受到長輩們的影響,腦子裡有些創業的想法。然而我知道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如果設計是我的熱情所在,我就必須在設計及其他領域裡努力培養我的能力、累積經驗,並且尋找我真正的使命。

第一份工作

  於是我開始找設計相關的工作,特別是和媒體及數位世界有點關係的工作機會( 在90 年代中期,所謂數位設計的工作通常不過是用電腦完稿而已)。經過好幾個禮拜的面試過程後,我被三個單位錄取了─其中一個是擔任《漢聲》雜誌的平面設計;《漢聲》雜誌豐富的內容與獨特的設計全球知名,我想如果我在那裡工作,一定可以好好磨練我在傳統平面設計上的功力,做出很好的作品,但這麼一來我的工作就會停留在一個屬於上個世紀的媒體上頭。另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報的資訊部門當設計師,那時候他們正要發行網路版的報紙。雖然他們是臺灣屬一屬二的媒體,但我想如果我在那裡工作,勢必得一天到晚面對大公司內的各種官僚體制,無法真正打破既有限制,設計出嶄新的媒體。

  後來我選擇到《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工作,從最基層的網站美術編輯做起。那時候是1996 年,電腦家庭才剛開始建立自己的網站。上班的前一天我還在猛K 書,學習如何編寫HTML 網頁,然後印象中不到一個禮拜,我就負責設計了臺灣的第一個網路廣告( 幫IKEA 做的)。 

  當時的網頁設計多由工程師負責,大概只有我是設計科班出身,又有機會可以透過設計來實驗各種不同的商業模式。雖然因為PC home 那時因為剛起步,資源永遠不夠,所有的規劃也總是很臨時,但我發現我在那裡可以學到最多,不只在設計方面,也包括如何透過設計的整合來推動業務計畫。我加入沒多久,《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就將其網路部門獨立出來,成為PChome Online 網路家庭,而我也在二十八歲時成為網路家庭的創意總監。

  做為網路公司的創意總監,我認為我的角色在於將公司在商業策略上的目標,和一個活用設計與使用者介面的網站所需的技術連結起來。我心裡頭有個目標:一旦網路家庭成為臺灣前三大網站,我就要離開,去做自己的東西。三年後,這個目標實現了。

選擇創業

  於是我在1999 年離開了PChome Online,與三位好友一起成立了網路與數位媒體公司顛睿(Delirium)。我們在臺北、香港、上海與北京都有辦公室,鎖定的對象囊括全亞洲,我的角色也在過程中由設計師漸漸轉為經營管理者。在2001年獲得兩千萬美元的創投資金之後,Delirium 併購了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網路顧問公司Cybertouch,並改名為「安捷達」(AGENDA),後來成為華人世界最大的獨立數位行銷公司,客戶包括Johnson & Johnson、Pepsi、Microsoft 和Nike 等等。2008 年,我們將公司賣給了英國的廣告集團WPP,成為Wunderman Asia 的一員。

  Delirium 與AGENDA 提供的服務為各企業客戶規劃與打造網路策略。每一個客戶的公司形態、經營項目及營運目標都不一樣。經過這幾年的顧問服務,我們也累積了各行各業幾百家公司的business know-how,練就了一身透過設計的力量實現商業策略的武功。

  2003 年,我遇到我太太張淑征(Grace),婚後我們一起創立了建築與設計公司XRANGE 十一事務所。Grace 是位受過許多獎項肯定的建築師,馬來西亞華僑、居住過加拿大、紐約和香港之後才來到臺灣。我們希望能改變亞洲既有的建築設計模式,以精確的策略概念,整合前瞻設計思惟及工業製造技術。XRANGE 的創作悠遊於極大(+) 與極小(-) 間的各種規模尺度,作品範圍橫跨都市計畫、建築設計、環境規劃、產品設計與概念裝置。XRANGE 成立不久就贏得邵逸夫獎獎座國際設計競圖首獎;2007 年8 月,XRANGE 獲選為英國《Wallpaper》雜誌「世上最令人驚豔的101 個建築新秀」之一;2008 年11 月,我們的第一個建築作品「Ant Farm House」,成為唯一被收錄在《The Phaidon's Atlas of 21st Century World Architecture》一書裡的臺灣建築。

  2005 年,我的老東家PChome 網路家庭找上門來,希望我們幫忙設計開發一系列供Skype 使用的硬體設備。PChome是Skype 在臺灣策略合作的夥伴,推出全世界第一個co-branded 的Skype 服務,同時也成功讓臺灣成為Skype 最為普及的國家之一。PChome 運用他們對使用者需求的了解,希望結合臺灣蓬勃的電子製造業,生產讓Skype 更好用的硬體設備。於是XRANGE 設計的FREE-1 Skype 話機推出後,一個新的品牌「IPEVO」誕生了,產品問世後馬上受到全球市場的廣大迴響,也得到一堆設計獎。

設計師兼CEO

  IPEVO 在市場上的優異表現讓網路家庭決定將原來的硬體事業部門分割出來,成為獨立的愛比科技公司,IPEVO 的產品路線因此也不必再局限於Skype 與網路電話,有更多可能。但問題來了:他們要我當新公司的CEO,經營剛成立的IPEVO。我再度面臨是否要更換事業跑道的抉擇。

  就像之前所說的,在AGENDA 的後期,我已經從設計師漸漸轉為經營者。一直到成立XRANGE,我才重新找回我的passion for design,捲起袖子著手設計IPEVO 的產品。我才剛回到設計師的角色,真的又要跳回去當經營者,經營一家生產硬體產品的公司嗎?

  我的熱情與使命也和我這一輩子對創新與創意的迷戀密切相關。我想起第一次在亞洲做設計工作時,所感受到的文化衝擊:在亞洲,業界普遍用一種像是事情都做完了才想到的態度看待設計。設計師被視為一個執行單位,只要接受指令,為成品披上漂亮的外衣和色彩,以期在過程中能為產品帶來加分的效果。如果要揭露傳統上把設計當作裝飾這種膚淺的態度,並進一步去實現設計,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設計者或真正懂設計的人成為決策者,讓設計本身成為公司的核心。

  於是我抱著這個想法接手了獨立後的IPEVO,擔任公司的設計師兼CEO,同時直接參與IPEVO 所有產品的設計。IPEVO尋找的是富有潛力的產品與技術,能夠將網路世界中的新行為,轉化為使用者感受得到的優質經驗。一般人用個人電腦上網,但個人電腦原本是設計給工作用的:用來製作Excel 工作表或Word 文件。然而,網路服務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越來越具體,這時就會突顯出個人電腦在設計上許多硬體的限制。在設計與研發Skype 的相關產品時,我們看到新的可能性:透過創造不同的硬體,讓網路服務變成看得到、摸得到、用得到的工具,開拓網路的使用經驗。如同我們的Skype 話機讓撥打網路電話變得更輕鬆,或像iPod讓隨身攜帶數位音樂變得更便利一樣,我的目的在於創造「Tools for the connected world」(網路世界的工具)。

  同時,我們也看到一個打造來自臺灣、真正創新的硬體品牌的機會,而不是一個只靠價格低廉的品牌。透過整合世界級的設計和臺灣在硬體研發製造方面的能力,我們認為我們擁有創造這樣一個品牌的優勢,一個從臺灣出發的品牌,致力於推出設計完善、考慮周詳、能夠解決問題的工具和產品,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上處處帶來驚喜與新的可能。

設計可以改變世界

  近年來,「設計」之名家喻戶曉,社會上普遍認為設計就是要讓東西變得比較「漂亮」、比較「可愛」、比較「高雅」、比較「高科技」或者「有設計感」,總而言之是用來增加附加價值的。然而我認為設計的力量遠遠超過普遍認定的這種表面功夫及裝飾,設計的力量應該是源自於內部的。真正的設計來自其本身試圖解決的種種問題,設計回應新的行為模式,並且創造新的意義、改善人們的生活。我認為自己是個「設計師企業家」─在我的創業過程中,設計一直都是最核心的力量。在公司裡,我用設計來構思策略、研發創新,以及創造新的產品與服務,對我來說,設計就是一個vision 的實現。

  我一直相信設計的重點是「how it works」,不是「how it looks」。我們不停在尋找人與人之間新的互動行為與可能,

  進而創造出在使用上更容易也更好的工具。我的使命就是要運用設計來實現願景、革新使用者經驗,並在網網相連的今天,為個人需求提出聰明的解決辦法。IPEVO 就是我對理想設計的追尋,這份追尋是我人生的動力。只要用得恰當,設計就能改變世界。

自序

Q:「Royce,當商業考量與設計產生衝突時,你如何取得平衡?」


  「Royce,當商業考量與設計產生衝突時,你如何取得平衡?」

  身兼公司經營者與設計師,經常有人這麼問我。老實說,第一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實在是一頭霧水,因為我原先根本不覺得這是個問題……

  設計如今已經成為顯學。然而,在一般的觀念裡,常把設計當做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的方式,不論設計的是一棟建築、一個網站、或一個電子產品。換句話說,設計往往被視為一種包裝──使產品更漂亮,或賦予產品某種特定風格,以便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價值。

  確實,美化事物是設計的功能之一,但在我看來,設計是一種方法,可以實現新的行為、新的體驗或新的解決方案。對我來說,設計就是商業策略本身;設計可以用來解決成本、技術、生產等種種商業上( 以及商業之外) 的問題,而非製造問題。

  每一個設計都會面臨種種的問題與挑戰。我認為這些問題與挑戰都是設計與創新的機會。藉由創意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設計將會衍生獨特的靈魂與意義。

  寫這本書的目的在於和大家分享我對設計各種不同面向的看法。這本書一開始先簡單介紹我對設計的思考源自何處。我非常幸運,得以在工業設計、平面設計、互動設計、與建築等許多不同的設計領域中工作與創作,並且在這個許多規則都重寫的網路時代,把設計當成我新創事業經營的核心競爭力。

  本書分成四個章節,敘述設計的不同面向,其中穿插我自己設計作品的故事。

  設計有道理 Too much design is bad for you
  好的設計並不是憑空捏造、自圓其說的「意象」,而是有道理可循的。

  設計有誠意 Design sense makes business sense
  一個產品的設計反映出產品背後是什麼樣的公司、該公司及其主事者有沒有誠意創造價值。

  設計有文化 "Everything You Liked I Liked 5 Years Ago"
  文化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集體思惟,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會產出什麼樣的設計。

  設計有快樂 Designing Happiness
  除了滿足功能之外,讓使用產品成為快樂的體驗已成為設計的基本需求。

  我必須感謝以下這些人跟一隻狗,他們慷慨相助,使這本書得以出版:

  張淑惠,IPEVO 愛比科技的COO (營運長,但公司內部都稱她「大廚」),一開始是她督促我寫出對設計的觀點。

  陳郁均在文字上的協助。

  遠流的文娟和維君讓這本書的出版成真。

  張碧倚和「元素集合」團隊,透過設計讓這本書的內容具體成形。

  我在IPEVO 愛比科技及XRANGE 十一事務所的同事們,以及我在PC home 和AGENDA 的老戰友們。

  我的鬥牛犬Roy,牠讓我更瞭解人性。

  我的爸媽,鼓勵我遵循我的熱情。

  最後,我要感謝Grace 張淑征,不論在設計上或生活上,她都是我的同謀者。沒有她,這一切都不會有道理。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69991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有梗的設計

最近常常被問到:「你最喜歡的設計椅是哪一張?」對我而言,這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我買過一些椅子,也設計過一些椅子。讓我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身為一個設計師,當要設計一樣物件時,我是如何開始呢?一開始我一定是思考和尋找一個「梗」,那個等待被設計出來物件之所以要存在的原點、概念、觀點,找出那個「梗」,隨後的設計過程:形狀、材質、顏色等的選擇,就是詮釋及溝通那個「梗」的語言而已。選擇形狀、材質、顏色對最後作品的好壞是重要的,但是一個設計如果少了這個「梗」,無論後面執行得多好,也不會是好設計。

以我最喜愛的椅子為例,我最喜愛的那張椅子是我最景仰的義大利設計師Achille Castiglioni 在1957 年的作品,名為Sella Stool。Sella 是腳踏車墊的意思,故名思「形」,這是一張由腳踏車墊所構成的椅子。什麼樣的椅子要用腳踏車墊來做,那樣的椅子坐了會舒服嗎?

是的,這不是一張讓你坐起來會舒服的椅子,也不是設計來坐著不動的椅子,這是一張讓你容易站起來走動的椅子。設計師Achille 說:「當我講付費電話的時候,我喜歡走來走去,我也喜歡坐下,但不是全坐。」這個就是這張椅子背後的設計觀點。

Achille 用一個腳踏車墊、一根金屬管子、一個圓椎形金屬底座來詮譯這張椅子。一個吸引人的作品,外形不只是為了好看,或是用來表現跟別的設計的不同,外形是重要的視覺溝通,是用來傳遞功能,讓人一看就明白這是做什麼用的,該如何使用。Achille 這張椅子,在構思的時候就不只是設計一個單一的產品而已,而是設計一個新的使用椅子行為。這個設計,開啟一個全新椅子的類別。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