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臺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

臺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

  • 定價:600
  • 優惠價:954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51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典律,文學史中一個巨大又迷人的詞彙。文學史家嘗試透過各種對過往文學歷史的記憶與言說,企圖捕捉典律的型態。聚焦於當代臺灣現代詩的場域,可以發現,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絕對不是一個單純文學文本的欣賞問題,事實上,在詩人與讀者之間,實介入了大量的歷史與社群的現象,有待研究者進行釐清與探述。

  對此,本書在研究動機上,乃是企圖以「在社會傳播情境中,臺灣現代詩社如何建構自身典律?」、「各現代詩社典律間的差異背後,涉及了哪些現代 詩認知與社群意識的議題?」、「在時代環境轉換下,各現代詩社典律間在交鋒過程中有何轉變?」三個問題,做為基本問題,並以經營超過半世紀以上的創世紀與笠詩社作為觀察核心,藉此探述臺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現象。

作者簡介

解昆樺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中興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以現代文學為主要研究領域,文學創作曾獲文建會臺灣文學獎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林榮三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評審獎、吳濁流文藝獎、中國新詩學會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典律概念之界義

第二章  創世紀與笠詩社的發展與社群性格
第一節  社團發展
一、創世紀詩社社團發展史
   (一)新民族詩型時期
(二)超現實主義時期
(三)中挫整合時期
(四)現代傳統融合時期
(五)多元化時期
二、笠詩社社團發展史
  (一)詩學批判時期
(二)鄉土現實時期
(三)社會批判時期
(四)本土精神時期
三、創世紀與笠詩社社團發展比較
(一)兩詩社籌備期的比較
(二)兩詩社組織型態的比較
(三)兩詩社典律轉變型態的比較
(四)影響兩詩社發展的原因比較
(五)兩詩社活動型態的比較
第二節  詩人構成
一、創世紀詩社詩人構成
(一)時空特性的分析
(二)詩社系譜的分析
二、笠詩社詩人構成
(一)時空特性的分析
(二)詩社系譜的分析
三、創世紀與笠詩社詩人構成比較
(一)兩詩社詩人籍別特性的比較
(二)兩詩社詩人分佈型態的比較
(三)兩詩社詩人加入詩社現象的比較
(四)兩詩社詩人融入之詩社系譜的比較

第三章  創世紀詩社的現代詩典律建構
第一節  接受中國五四新文學的影響
一、「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路向
二、創世紀詩人對大陸五四已降詩人的評價
第二節  接受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
一、現代主義從大陸到臺灣的傳播路向
二、創世紀詩社對現代主義的接受過程
三、創世紀詩人詩作的超現實、存在主義特質
     第三節  現代性與中國性的碰撞與重塑
一、創世紀詩社傳統與現代融合論的發展
二、創世紀詩人對傳統的重新詮釋與吸收

第四章  笠詩社的現代詩典律建構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新文學傳統
一、日治時期的臺灣意識
二、跨越語言的詩人
第二節  臺灣本土位置的追尋
一、40-60年代笠詩人的鄉土意識
二、70年代後笠詩人的本土意識
     第三節  笠詩社典律的系譜論與創作論
           一、雙球根說與現實主義
二、語言、風格與自我
(一)明朗詩語中的語言意識
(二)新即物主義的書寫技巧

第五章  異典律的交鋒與推移:文學論戰
第一節  兩詩社在詩選典律上的衝突與調整
一、兩詩社典律的推廣模式
(一)創世紀詩社以詩選向詩壇發揮典律效應
(二)笠詩社以詩評向詩壇發揮典律效應
二、李敏勇〈招魂祭〉引發的兩詩社論戰
(一)兩詩社論戰之始末
(二)兩詩社論戰型態與爭議點的檢討
三、論戰後兩詩社典律的轉變
(一)創世紀詩社典律的調整
(二)笠詩社詩社典律的深化
第二節  兩詩社在鄉土文學論戰與解嚴後的融合
一、創世紀詩社在鄉土文學論戰與解嚴後的轉變
(一)鄉土文學論戰前後的大鄉土書寫
(二)解嚴後的大中國詩觀
(三)對超現實主義的再重估
二、笠詩社在鄉土文學論戰與解嚴後的轉變
(一)鄉土文學論戰後地位的躍升
(二)解嚴後的釘根意識
(三)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
第三節  兩詩社典律的維持與流變
一、兩詩社40年世代以後詩人的同質性
二、創世紀40年世代以後詩人對社中典律的態度
三、笠40年世代以後詩人對社中典律的態度

第六章  結論

附件
附件一 創世紀詩社同仁流動情形名錄
附件二 創世紀成員分析表
附件三 笠詩社同仁流動情形名錄
附件四 笠詩社成員分析表

 

  典律,文學史中一個巨大又迷人的詞彙。文學史家嘗試透過各種對過往文學歷史的記憶與言說,企圖捕捉典律的型態。聚焦於當代臺灣現代詩的場域,可以發現,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絕對不是一個單純文學文本的欣賞問題,事實上在詩人與讀者之間,實介入了大量的歷史與社群的現象,有待研究者進行釐清與探述。

  對此,筆者本書在研究動機上,乃是企圖以:

  第一、在社會傳播情境中,臺灣現代詩社如何建構自身典律?

  第二、各現代詩社典律間的差異背後,涉及哪些現代詩認知與社群意識的議題?

  第三、在時代環境轉換下,各現代詩社典律間在交鋒過程中有何轉變?

  以上三個問題,做為基本問題,並以創世紀與笠詩社 作為觀察核心,藉此探述臺灣現代詩典律建構與發展的過程。

  若以十年為一年代單位,自1950年代到1970年代每個年代都有著代表性的詩社出現,各領其風騷,由於在臺灣1949年以後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傳播情境影響下,詩社構建幾乎成為臺灣現代詩史重要的傳統。詩社以群體的力量對臺灣現代詩壇進行詩典律與文化衝擊,也使得詩社在臺灣現代詩史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詩刊風起雲湧的狀況使得詩壇好不熱鬧,誠如李瑞騰所言:「詩社為詩人之所集結,最初可能只是因為情誼相通,詩觀相近,其後卻可能因切磋詩藝而產生衝突,可能因內聚力太強而生排他性,可能因爭詩壇地位而論戰連連,詩史因此也是一部詩論爭史。」 「詩社史」當然不等於「詩史」,但詩社史卻突顯了臺灣現代詩史中的典律衝突史。

  這部臺灣詩社典律衝突史可濫觴於日治時期鹽份地帶詩人群對風車詩社的批評,在1950年代則有現代詩社與藍星詩社間的對抗。1960年代隨著創世紀詩社繼承紀弦現代派精神,以及笠詩社的崛起,則進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的交鋒階段,且對抗的層次更趨於全面。

  因此本書以創世紀與笠兩詩社作為討論比較的對象,背後考量絕非只是因為兩詩社詩刊在營運上的歷時長久。而是兩詩社跨越1960年代至今,在面對社會傳播情境中,政治文藝審查制度、商業營利機制的規範與排擠所建構之詩典律,各具有其詩美學的典律意義。且在當代臺灣詩史中,兩詩社並實際且頻繁地發生互動交鋒的現象,更值得藉此細部探究臺灣現代詩典律內部中衝突與融合的問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0288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2.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文學史中典律具現的形態,最常以文本聚集的方式出現,即我們經常可見的各種文學選本。例如西方《亞歷山卓典籍》(Canond’Alexandrie)便是摘取古希臘史詩等文類作為典律,中國的《昭明文選》、《唐宋八大家文鈔》,皆是如此。聚集在選本裡的文本,為審核者發出典律之聲,並成為審核者心中那份典律藍圖的鐵證。這些文學選本的編選者,如果未在選本中吐露其編選理念與品味,那麼讀者、研究者便得在眾多被選入的文本中,尋找其在精神、內容、技巧上的同質性。這時選本中的典律方才能浮現,只是其典律形態,隨著讀者與研究者各自的差異與著重點的不同,而顯得較不穩定。但是大多數的狀況是,編選者(即審核者)總會在選集中,將所欲以傳達的典律,透過「露骨」地對文本直接批評意見,或在前言、後序的總評說明中,概念式地呈現其典律主張。

特別是以詩選呈現典律的例證,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可謂不勝枚舉,其中又尤以明、清兩代為盛。而在臺灣現代詩史,創世紀詩社在1960年代運用《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詩選方式,更是影響臺灣戰後詩壇中,現代主義典律生成的重要選集。

不過,當然也有「逆向」操作的典律生成形態。即先建立預先原則與目的,透過一些策略,刺激文本的出現。例如唐代律賦的生成,還有清代八股文取士等等的案例,都是如此。而臺灣1950年代由政府所推行的反共文藝,以廣泛的政治力量深入文學體制,除消極性的管制作品外,更運用相關獎勵政策刺激合於其政治典律的作品出現,則可說是新文學部分的最佳範例。

至於典律的影響力,則表現在抑揚文學文本,以及塑造讀者文學品味之上。前者使得文學典律成為一種判準文學價值的教條,排擠非典律作品至文學場域的邊緣地帶。後者由於讀者的接受,使得審核者的典律不再只是其自家書房內的價值,因此可以說,典律的形成過程中審核者雖然具有主動權,但是卻必需仰賴讀者的尊崇,才得以完成。而尊崇行為中所含括的傳誦與模擬動作,都使得典律的影響力延續,特別是對典律文本的模擬,使得讀者對典律作品進行實際揣摩,而變成創作者。由於這樣文本、審核者、讀者、創作者的共同參與,使得典律運作不僅止於文學評價的問題,更是一種文學生產的機制。只是有時一個文學典律系統,在景從者的過度模擬下,其末流亦往往呈現種種流弊。

典律流弊刺激反抗既成典律者的出現,在文學史中是無例外的鐵律。典律雖由於其自身的價值系統,得以對文本進行優劣取捨的評斷,但是檢視其影響的有效性,還是在於其讀者的接受與否上。因此,在典律論述之中,研究讀者為何會接受典律,實為一重要的課題。如果說讀者對於一套文學典律的接受,是代表他與審核者在文學價值上的有所匯通,那麼,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匯通呢?讀者又為何願意遵循典律價值呢?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