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

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

  • 定價:420
  • 優惠價:937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5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文學作品中對身體與欲望的描寫,
是作家對於社會欲望的觀察、剖析、與展示。
文學中的「身體書寫」,如何透過「力比多」(libido)的實踐與再現,
得到多樣貌的表現?

  「身體」和「欲望」不是情色文學的專利,而是一種連接主體欲望訴求和社會情緒表達之間的普遍的象徵物。本書共分十章,通過對一九九○年代以來十部較為知名的長篇小說的文本解讀,深入探討了身體意象所含有的各種時代資訊。書中論述的對象包括:賈平凹的《廢都》、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阿來的《塵埃落定》、高行健的《一個人的聖經》、陳染的《私人生活》、九丹的《烏鴉》;衛慧的《上海寶貝》、《我的禪》;木子美的《遺情書》;葛紅兵的《沙床》、余華的《兄弟》等。從「力比多」(libido)理論為出發點,討論了性別、政治、消費、都市、欲望、後現代、後殖民等問題,提供了對這些文本,以至於對這個時代,新的解讀與新的反思。

本書特色

  一九九○年代是一個人欲橫流的年代,縱情聲色的生命狂歡與追逐財富、權力、感官享受的三大欲望噴勃而出。
  這個時期備受道德批評的文學作品,卻是逼真地描繪了這個時期人們普遍的精神狀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朱崇科


  1975年生。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華語語系文學、文學理論等。著有:《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實人生」的梟鳴》、《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廣州魯迅》。並在《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等刊物上發表單篇論文百餘篇。
 

目錄

新版自序
文學中的「身體」象徵了什麼?

緒論
一、緣起
二、 名詞解釋:身體寫作、下半身寫作、身體政治、力比多實踐、   身體意識形態
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力比多實踐歷史考古以及文獻綜述
四、問題意識與方法論

第一章 欲望的弔詭─賈平凹《廢都》情色書寫的悖論
一、書寫轉型的弔詭:都市性愛的鄉土迷戀
二、補償功能的弔詭:性愛敘事在場的缺席
三、表徵的弔詭:浮躁/失範社會語境的虛泛再現

第二章 規訓的悖謬與成長的激情─論王小波長篇中的性話語
一、性話語譜系:戲謔中的原生態連綴
二、直面規訓:戳穿道德的邏輯謬誤
三、稀釋規訓:反襯意識形態的偏執

第三章  身體漂移中的權力撒播及其後果─論阿來《塵埃落定》中的性話語
一、欲望變異插入後的焦慮身體
二、性交身份政治中的權力撒播
三、性商指數與集體潰敗:以傻子為中心

第四章 主義、用/被用在身體政治中的辯證─以《一個人的聖經》為中心
上篇:沒有主義還是主義的狂歡
一、沒有主義:界定與層次
二、「一個人的聖(性)經」:欲望的展覽
三、眾聲喧嘩:敘事的策略
下篇:身體政治:用與被用
一、一個人的「性」經:狂歡的力比多
二、(性)政治:享用(女)身體
三、被用的身體:敘述壓抑的弔詭

第五章 「家庭暴力」的隱喻及其後果─以《私人生活》中的力比多實踐為中心
一、性別政治常規:男權壓制女人
二、性屬規範譜系:從政治/經濟到欲望/意識
三、暴力因應後果:回歸、對抗與疏離

第六章 民族身體的跨國置換及歸屬的曖昧─論九丹《烏鴉》中的力比多實踐
一、再現力比多實踐:審醜及其悖論
二、交換與偏至:從民族身體到身份認同
三、虛弱的曖昧:物質性的權力邏輯重複

第七章 新東方主義:力比多實踐中的認同政治─從《上海寶貝》到《我的禪》
一、兜售上海:邊緣/另類的過度釋放
二、兜售自我:身體享用中的認同媚俗
三、精神調試:點綴與悖論

第八章 插入的退讓:從情/遺書到遺性/書─論木子美《遺情書》中的性愛關切
一、插入的姿態:形而下的愉悅
二、插入的敘述:淡化式煽情
三、插入的意義:自我日常、另類與大眾的邊界

第九章 身體意識形態:疊合的悖論─論《沙床》中的力比多實踐
一、知識身體的操守譜系
二、沉重的肉身:身體意識形態
三、功用的悖論:釋放、對抗抑或超越及其損傷

第十章 性‧人性‧兄弟性─論《兄弟》中的性話語
一、敘事的悖論:暴力的溫情與溫情的暴力
二、性話語譜系:成長、成熟抑或腐化
三、性話語指向:人性(兄弟性)及其他

結論及餘論
一、敘述發散與曖昧
二、整體性批判
三、餘論

附錄一:想像中國的弔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以高行健、李碧華、張貴興的小說書寫為中心
一、高行健:故國離散與糾結
二、李碧華:祖國的批判與親近
三、張貴興:原鄉疏離與遊蕩

附錄二:魯迅小說中的身體話語
一、身體的局部哲學:以頭髮為中心
二、身體的話語轉換:生理與精神的回環
三、身體的狂歡:超越的毀滅或尷尬

附錄三:書評一 力比多實踐中的文化政治─《身體意識形態》評介
一、長篇小說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其話語分析
二、表述的技藝:理論與智性的威力
三、結論

附錄四:書評二 身體書寫的範式及其意義─評朱崇科《身體意識形態》
一、網羅知名作家知名文本
二、文化學角度與譜系學方法
三、時代語境與自我意識
四、跨學科視野與跨國界文論

參考書目

後記
 



  二○○一年七月十六日,我抵達新加坡國立大學,隨後開始了我接近四年的博士學位攻讀。雖然新加坡屬於華人為主的城市國家,但其混雜風格、國際化特質以及語言政治現狀總讓人察覺自己的外來者身份。不必諱言,我或多或少在一開始有些身心的輕微焦慮,這種焦慮的釋放一方面是細心觀察新馬社會、形成各色文字加以抒發,而另一方面則是好好讀書,從閱讀中找尋快樂並平復心情。

  彼時,法籍華裔文學家高行健(一九四○- )獲得二○○○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衝擊力和爭議性依舊如火如荼,新加坡國立大學良好的中、港、臺、新、馬、歐美等地出版的中文藏書讓我順利拜讀了他幾乎所有的書寫和相關研究。而其《一個人的聖經》的書寫方式,糾纏了政治創傷與療治、身體壓抑與釋放的巨大張力,的確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偶爾瞠目結舌。於是那時我把這種感想形成論文,還曾經在國大中文系博士生內部的沙龍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樣,彼時依舊轟轟烈烈流行的九丹《烏鴉》風波令人忍不住繼續反省跨國語境中身體的置換和複雜性,同時可以勾連的還有衛慧的書寫。易言之,身體、身份(國籍)、身份認同(政治、文化、種族)、身/心和欲望的繁複糾葛讓人眼花繚亂,都想從中找尋一條解脫之路。

  二○○五年六月我開始執教於母校廣東中山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一九四九- ),同時也在全校開設新馬華文文學課程,這都讓我重新思考一九九○年代以後欲望、身體的強勢崛起和熱門現象,除了可以深入探討的全球化語境以外,背後的深意則是探討和反思後「六四事件」(一九八九年)的中國大陸的文化態勢和自由真相,同時也把眼界拓展到華語語系文學中的港、新、馬語境。為此,賈平凹《廢都》中對彼時中國傳統崩壞、文化浮躁、欲望泛起的感受既敏銳又絕望,一貫長於書寫鄉村的賈平凹(一九五二- )在書寫都市時自然也有一種用力過猛的缺憾;王小波(一九五二至一九九七)對革命、意識形態規訓的深切再現與反思經由身體後則顯得荒誕而又令人哭笑不得,但更能讓人在超越生殖器關注後獲得嚴肅的反芻;阿來(一九五九- )的種族文化身份中的性書寫讓他平添了一絲獨特文化底蘊,陳染(一九六二- )的《私人生活》則通過內轉呈現出別樣的權力話語壓迫與對抗。

  對木子美(一九七八- )的關注和研究並非為了彰顯我的重口味,而是借助後現代元素介入的大陸現實社會中的一個裸露個案(插入話語)明鑑女權主義誤判下的內在弔詭,它的文化意義遠勝於文學水準張揚;而葛紅兵教授(一九六八- )作為學院內的作家對學院內同行的驚人反省和批判固然彰顯其勇氣,同時也表明了偽現代知識和學院體制對人的異化和操控。同樣,余華(一九六○- )當年沸沸揚揚的《兄弟》書寫及其炒作也和性的複雜化息息相關。

  或許是當代中國大陸過於複雜,身在其中的我們很難徹底看清楚其本來面目,仔細探勘相關文學中的性描寫就好比是借助一面鏡子,可以鑑照出可能的經濟粗暴、政治扭曲、文化崩壞、權力操控、身份尋找以及自我宣洩等等,這當然不是單純為了吻合「去政治化的政治」論調,而更多是探查文學之眼的獨特進路。

  二○○九年二月,經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嵇春霞老師的精心編輯,此書在該社順利出版。從心底裡說,我覺得這本小書在我的系列論著中有其獨特的位置:它沒有大陸學者常見的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風格,不是在宏大觀點下隨意列出集體性文本例證,而更多是採用了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的方式鎖定目標、集中火力精心論述某部長篇,熟悉有關文本的讀者會覺得愜意和舒爽(當然沒讀過有關文本的人可能也會覺得煩悶);同時,在這本論著裡,採用了(更多是化用了)不少當時有趣、深刻而繁複的身體/後現代理論,而且緊密結合文本,這對文本的解讀又是一種牽引、跨越和提升,也就部分超越了單純書評的風格和就事論事的局限。

  在拙著出版後,其實有關主題的論述一直未曾或缺,比如,按照歷時性順序隨手拈來,馬藜著《視覺文化下的女性身體敘事》(四川大學出版社,二○○九年)、柯倩婷著《身體、性別與創傷:中國當代小說的身體書寫》(廣東人民出版社,二○○九年)、尹小玲著《消費時代女性身體形象的建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二○一○年)、廖述務著《身體美學與消費語境》(上海三聯書店,二○一一年)、徐仲佳著《中國現代性愛敘事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一二年)、楊秀芝著《身體‧性別‧欲望: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小說中的女性身體敘事》(武漢大學出版社,二○一三年)等。這些論述,自然開拓了筆者的眼界,讓人獲益,但如果從論述主題的偏重、方法論上來看,拙著依舊有存在的價值,很多論述並不過時。實際上,也頗有一些引用者。

  臺灣秀威學術研究叢書主編、中國文化大學的教授宋如珊博士對《身體意識形態》這本小書青眼有加,承蒙不棄,她樂於將之拿到臺灣出版。這是十年內我在美麗臺灣出版的第二本論著(第一本是由唐山出版社二○○四年出版的有關新馬華文文學論述的《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這是我的榮幸,也頗有些惶恐―畢竟,認識的讀者/論者越多,接受檢閱和批評的機會就越大。但無論如何,雖然未必能夠達到聞過則喜的境界,但作為學者的我更開心於有機會繼續提升自我,歡迎大家不吝有教於我。

  附錄內有兩篇論文,表面上看,似乎和該書主題並無直接關聯,但背後似乎也有可能的深意存焉。《想像中國的弔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恰恰是憑藉三個不同時空作家(高行健、李碧華、張貴興)對中國的獨特想像來呈現他們的獨特身份認同,而其中,有關身體的暴力、性別政治和身份的糾纏無疑耐人尋味;《魯迅小說中的身體話語》恰恰是從一個更大的空間和視角,也即,有關現代文學尤其是小說中的身體的話語的形成作為論述對象,而不是單純考察力比多實踐的主題,對比來看,或許有其可取之處,它對該書的其他論述方法提供了借鑑。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方法論和實踐操作本身也是一種證明和補充,說明多元主義視角和實踐操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該書臺灣新版的變動不大,除了修訂之前的少許錯漏之外,主要是刪除了之前附錄的兩篇論文《華語比較文學: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後殖民老舍:洞見或偏執?―以《二馬》和《小坡的生日》為中心》﹝因為它們都已收入到拙著《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上海三聯書店,二○一二年)中去,而且主題關聯上不太密切﹞而代之以兩篇書評,分別是范穎教授、嵇春霞編輯的大作,她們的解讀和評介不只是推廣了本書的流動,而且也提供了作為女性專業讀者(無論是學者,還是資深編輯)的觀察和建議。徵得她們的同意,我把它們附在這裡,也是一種美麗的紀念和自我鞭策與激勵。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62701
  • 叢書系列:現當代華文文學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326頁 / 16 x 23 x 1.6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規訓的悖謬與成長的激情―論王小波長篇中的性話語

作為「文壇外的文學高手」,王小波(一九五二至一九九七)生前身後所引發的熱浪以及現象無疑耐人尋味,比如其不斷經典化(canonization)和過分「象徵化」(判斷的不正確性和意指範圍的無限廣闊)的過程。尤其是,作為一個特立獨行的作家,他豐富奇詭的想像力、幽默灑脫的筆觸以及驚世駭俗的性書寫等等在在引起熱烈的討論。

王小波曾經頗有體會地指陳國人批評文學的道德傾向:「在文學藝術及其他人文的領域之內,國人的確是在使用一種雙重標準,那就是對外國人的作品,用藝術或科學的標準來審評;而對中國人的作品,則是用道德的標準來審評。」而面對王小波小說中屢屢可見的貌似粗俗的性描寫,這種皮相的道德評價似乎更順理成章,甚至一再引起誤讀。而實際上,據王小波自己所言,寫性不是為了找些非議,「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對過去時代的回顧。眾所周知,六七○年代,中國處於非性的年代。非性的年代裡,性才會成為生活主題」,他在「性道德上是無懈可擊」的。

目前有關王小波性描寫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比如(1)探討性的三重意義:性與愛關係的再解釋、性對專制和壓抑的反抗、性作為人之存在;(2)強調要從性差異的角度解讀性和權力的複雜關係以及性的顛覆意義;(3)強調要回歸性本身,或藉「性」研究人存在的寓言等等。

上述研究多能新人耳目,增益我們對王小波性主題實踐意義的認知。當然,也存在可拓展的論述空間,比如,如何系統地考察王小波小說中性話語(sexual discourse)被形塑的過程及其悖論,以及壓制中可能的權力過度反彈等等論題。

本章的問題意識在於:王小波如何通過性話語來探尋規訓與激情的張力關係。更具體一點,他如何利用性話語探勘規訓中的悖謬:道德邏輯的謬誤,以及意識形態的問題,不僅如此,他同時也探討了性作為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生態意義及其可能弊端―性話語是否又成為一種去蔽過程中的新型權力話語?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截止加碼
  • 天下雜誌
  • 時報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