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創作展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3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你是否覺得……
  ◎好想從父母口中得到肯定或讚美。
  ◎父母總是不了解你,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溝通。
  ◎父母跟我不親,他們總是站得遠遠的。
  ◎父母只關心我錢夠不夠用,從沒關心過我內心的感覺。
  ◎就算獲得再高的成就,父母都只會潑我冷水。
  ◎為何和某些家人相處總是叫人挫折、換得遍體鱗傷。
  ◎在關鍵時刻,心底會冒出一個聲音否定自己。
  ◎在需要支持的時候,我不會找父母談心。
  ◎我需要假扮成另一個人,父母才會喜歡我。
  ◎明明擁有一切,但為何我還是覺得孤寂。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狀況,可能就是「假性孤兒」……

  這些父母的外表和行為看起來一切正常,他們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提供溫飽、注意孩子的安全,但……僅止於此。

  「你已經長大了,不准再抱布娃娃睡覺,把它丟掉!」
  「我才不管你有什麼感覺,我只供你們吃住就好。」
  「別再胡思亂想了,你只能照我的安排,不准有任何意見。」

  這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豎立了高牆,擋住了他們尋求親密感情的道路。當孩子無法與父母建立穩固的心靈互動,孩子將無法擁有安全感與自信心。看過本書,你將明白:為何無法與父母建立親密互動、為何父母無法給予愛的養分、又為何總在人生重大決定上,父母帶來的陰霾與否定如影隨形。你將看見:為何父母總是不了解你、不夠關心你,不論你再努力溝通,都無法改善,就算努力與父母建立關係,都只帶給自己傷害。你會發現,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是很孤單的成長經驗……

  藏在親情影子裡的噩夢:
  ●父母要求完美魔咒: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也許爸媽就會稱讚我了……
  ●父母的情緒潛規則:為了安撫爸媽的情緒,我總是疲於奔命……
  ●父母的情感的高牆:沒有我,爸媽也無所謂、爸媽不喜歡我的親近……

  童年的孤單包圍著我們,就算長大,仍無法擺脫,只是換了另一個形式:沮喪、焦慮、長期緊張、壓力、睡不著等失控的感覺折磨我們。這些身心症狀像是一套警報系統,提醒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的感受──想要被愛──那就是覺醒的開始。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博士,累積20年的諮商經驗,分享真實案例,讓我們看見父母帶來的痛,解開與親情的枷鎖,修補世世代代的情感缺陷,拒絕複製上一代給予的傷痕……

書籍重點

  ●繼《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後的另一部心靈滴雞精。
  ●書中每個真實案例都讓你大叫:「對!對!我就是這樣!」
  ●為人父母的你,別再讓孩子成為另一個「假性孤兒」。
  ●從書中學會:如何從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疏離中療癒。

名人推薦

  或許原著劇本不盡人意,因為編劇父母不願寫入情感戲。
  忽視心理需求像無形的刀劍,在匱乏的情感下成長,內心滿是傷痕,心痛無人知曉。但現在你可以拿起這本書,重新改編屬於自已的人生劇本,擁有所期待的結局。──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一個壓抑、封閉情感的家庭,親子關係的情感疏離,影響的是一生與他人情感連結的能力。在內心深處也始終難以擺脫「孤兒」感受,不知道究竟自己歸屬於何?自己又與誰有所關係?如果這是你的處境,相信這一本書是你需要的。──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童年時期遭受越多創傷的人,在成年時期會有越高的機率承受各種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而各種童年逆境中,有一種看不見傷口的傷害,就是擁有「情感缺失」的父母。無法回應你的情緒需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感覺為主,如果你認為你的父母符合情感缺失描述,這本書就是一個幫助你了解和復原的好工具。──留佩萱(美國認證諮商師/賓州州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琳賽‧吉普森(Lindsay C. Gibson)


  心理學博士與臨床心理學家,其私人診療所專門從事個人心理治療並幫助受情感缺失父母傷害的成人。琳賽‧吉普森曾在母校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與老道明大學擔任兼任副教授,目前居住並執業於美國維吉尼亞海灘區,著有《Who you were meant to be》,並於美國知名雜誌《潮流女性》有固定專欄。

譯者簡介

范瑞玟


  淡江大學西語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州College of DuPage藝術學副學士。

  目前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赴日本東京多摩美術大學交換留學,同時在中華民國才女向上幸福股份無限公司擔任股份最多的那個以及自由藝術翻譯代課人。
 

目錄

致謝
忽視童年心理需求,成年後不易幸福
Chapter1 影響我們一生的人
Chapter2 什麼是情感缺失?
Chapter3 與情感缺失父母相處
Chapter4 四大類情感缺失父母
Chapter5 你的傷痛我知道
Chapter6 痛苦的內求型人格
Chapter7 崩解後的覺醒
Chapter8 擺脫父母的綑綁
Chapter9 擺脫過去
Chapter10 找到情感健全的人
後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837594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情感孤寂非關男女
 
情感交流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無關性別。儘管尋求心理治療的女性多過於男性,我仍然治療過許多在早期人際關係中的孤寂男性。大多人認為男性的情感需求較低,可是看看自殺率與犯罪數據就知道,他們在某些方面比女性更為痛苦。或許他們沒有表現出來,但缺乏親密感、歸屬感或關心的男性一樣會有空虛感。
 
孩子一旦發現無法與父母感情互動,常會扮演他們認為父母所希望的角色,強化與父母的連結。這麼做或許能贏得一時的讚許,但仍然不是真誠的情感交流。畢竟情感缺失父母不會因孩子取悅了他們,就突然發展出同理能力。
 
童年缺乏情感互動的人,不論男女,通常不相信有人會愛上「真正的」自己。他們深信,想要拉近雙方的關係就必須扮演以對方為重的角色。
 
不敢說真話的傑克
 
剛結婚時,個性活潑的凱菈經常讓傑克有被愛、快樂的感覺,但現在傑克卻非常憂鬱。
 
「我應該是快樂的,」他說:「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男人,也努力成為她想要的男人。但我痛恨這種假裝的感覺,總覺得好像在演戲,勉強自己樂觀。」
 
我問傑克,凱菈看見的他是什麼樣子?
 
「我應該像她一樣快樂、讓她覺得被愛、讓她永遠快樂。」他望著我,想獲得我的肯定,在我開口前他又說:「凱菈下班回家時,我會裝出開心的樣子,但我覺得這樣好累。」
 
我問傑克,如果告訴凱菈其實他是勉強裝出開心會怎麼樣?他說:「如果說實話她可能會又驚又怒吧!?」
 
我告訴傑克,雖然小時候曾因為說出內心感覺而惹怒別人,但聽起來凱菈並不會這樣,只有他易怒的母親,才會在別人不聽命行事時爆發。
 
傑克和凱菈間的穩定情感應該能讓他輕鬆做自己,但傑克卻深信:如果不努力就會毀了一切。當我告訴傑克,新的相處模式能讓真正的自己有機會被愛。被點出情感需求後,傑克不自在又難為情的說:「我被你說得好像可憐又黏人。」
 
傑克從小便從母親那裡接收到「弱者才有情感需求「的訊息,若他不照母親的意思做,他就不乖、不值得被愛。
 
傑克終於了解自己的心情,也更能對凱菈敞開心房,周時凱菈也完全接納他。發現自己對母親懷抱很深的怨氣,傑克驚訝的說:「不敢相信我這麼恨她。」傑克不知道的是:當有人毫無理由的控制你時,有恨意是正常、不由自主的,因為這表示「那個人正在抹滅你的感情、犧牲你來滿足他的需求」。

會員評鑑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18/04/03
文句流暢,提供大量的案例參考
沒有太多科學以及艱深的詞彙
但是書裡提到的話語、練習、對策都很實際且受用
展開
user-img
4.0
|
2017/02/19
這一本應該是關於甚麼的書?裡面很多都是已經是成人,來心理師(也就是本書作者)諮詢的案例。我想也因為是成人,所以才可以說出自己的感受,可是這些感受(或傷害)卻是從很小就造成了,甚至到成人還不停的困擾著他們,也因此他們成為此書一個又一個的案例。
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寫的是那些內心孤寂的「假性孤兒」,後來發現其實某部分也在寫他們的父母,某部分其實也是在寫看書的自己。
我從此書中的概念下個結論:「情感缺失的父母,造成了情感缺失的孩子」。延伸的一句是「這些孩子雖然長大了卻仍像是幼兒,最後成為了別人的父母」。我們怎麼能脫離此惡性循環?當我們感受到像孤兒般孤寂或難受,我們必須了解這並不是我們的錯,只是父母用錯誤的方式對待我們。我們回應父母愛的最好方式,就是從自己改變(因為父母比你活得更久,更難改變),讓自己完整,等有能力時再去愛他們。而不是用他們錯誤的期待去回報他們,這並不是愛。
就像書裡提到的:「雖然是一家人,但誰也無法糟蹋別人」p.218

---------------- 以上是心得,以下是感想的分隔線 ------------------

裡面提了很多情感缺失的特質與案例,卻很少提到甚麼是情感不缺失(或說情感健全)的特質。所以讀第一遍時,我被書搞得越讀越焦慮,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符合它列的條目,我雖然不多,可是也不算沒有,所以我到底算不算情感缺失?直到第7章我終於受不了,直接翻到最後才發現原來情感健全的部分放在第10章,也就是文章的最後面。我需要最後比對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情感缺失的人,而這讓我焦慮。說真的這本書的文章編排或敘述並沒有很好,就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缺失的案例跟特質而已,然後不停地換句話說,換案例敘說。但讀第二遍時,我整理了裡面的重點與概念,發覺裡面的概念其實是很棒的觀察與洞見,前後對照後也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對很多心中疑惑卻談不上問題所在的關係,有了一個新的視野。原來這就是「情感缺失」的特質,這特質就造成了此種特殊的相處關係,而這是不健康的。
例如常聽到的:
「與一個人相處時,如果覺得不好就用愛去改變他,讓他更好(或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果你愛我,我不說你也知道我要的是甚麼」
「某個人總是犧牲自己去配合另一半」
「對孩子只要有愛就夠了」
這些想法並不是情感缺失,但因為這本書,現在看都能理解其背後的想法為何。

底下提出一些問題,期望若有續集能解答我的疑惑:
1.情感缺失者為何常見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同一個人跟同事、朋友的關係卻不常會有相同的行為,為什麼?
2.「情感缺失」是一種人格特質,但這四個字究竟是病,還是一種症狀?用病形容可能不太好,意思是只要有就是不好,還是像症狀一樣嚴重了才不好,輕微其實沒有關係?這在書中都沒有說明清楚,這也是造成我焦慮的原因。
3.裡面提到當真實的自我不被父母接受時,孩子會轉而扮演「偽自我」,去因應情感缺失父母的養育方式。我想到的是,是不是當常被過度地鼓勵,肯定的孩子長大後,無法面對真實現實的殘酷時,也發展出了「偽自我」,去沉溺於自己的療癒幻想?這樣的解釋說得通嗎?

我也希望現在的社會能放過父母,不要讓父母都要出去工作才能養活一個家庭,不要讓父母只能加班才能維持住國家的經濟。讓父母回到家庭去吧~孩子才是我們的未來,當失去家庭功能的家庭越來越多時,這些孩子長大後成為另一個有問題的家長,我們還能期望甚麼呢?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生活風格、飲食、旅遊、親子教養】高木直子新作《便當實驗室開張》!跟著高木直子一起回憶屬於她的便當記憶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春旅遊
  • 小天下暢銷展
  • 兒童節書展